枇杷
美种盛东南,园林十二三。
金丸方磊落,琼液正包含。
采熟鸣禽怨,餐多稚子贪。
岂须江国重,天下嗜柔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丽的品种繁荣于东南地区,园林之中种植了十五六棵。金黄的果实饱满磊落,犹如一颗璀璨的金珠;琼浆玉液般的美味,满载着阳光雨露的甘甜。当果实成熟时,鸟儿在枝头欢唱;当品尝美味时,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哪里还需要江国的赞美,这美味的果实早已赢得了天下的青睐和喝彩。
去完善
释义
美种:这里指优质的枇杷品种。
盛:繁茂,广泛分布。
东南:中国地理上的东南地区,以南方温暖气候为主。
园林:种植果木的地方,尤指皇帝的花园。
十二三:约数,表示很多的意思。
金丸:形容枇杷金黄的外表。
磊落:排列紧密,繁多。
琼液:形容枇杷汁液的鲜美。
包含:包容在内,这里是说枇杷果实包含了丰富的营养。
采熟:采摘成熟的枇杷。
鸣禽怨:听到鸟儿的叫声好像在责怪人们过早地采摘枇杷。
餐多:吃得太多。
稚子:小孩子。
贪:贪婪,这里指孩子贪吃枇杷。
岂须:何必需要。
江国:泛指江南一带,这里特指浙江义乌所产的枇杷。
重:重视,强调。
嗜:喜好,热爱。
柔甘:柔软而甘甜的食物,这里指枇杷。
去完善
赏析
韦骧的这首《枇杷》描述了枇杷的美和可口。诗人首先描绘了枇杷在东南地区的美种繁茂,以及园林中的枇杷树茁壮生长。接着用“金丸”和“琼液”来形象地表现枇杷果实的丰硕与美味。然后,通过采果时的鸟语和贪吃的稚子表现了枇杷深受人们喜爱。最后诗人总结说,虽然枇杷在江国受到重视,但它的美味早已闻名天下。整首诗以生动的描绘、形象的比喻和流畅的叙述表达了对枇杷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枇杷》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韦骧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之间的北宋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社会相对安定,人们生活较为富足。
韦骧(977-1044年)是北宋著名的文人、官员。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历任地方官吏,政绩显著。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曾遭受排挤和贬谪。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的观察更为敏锐,对民生疾苦有深刻的理解。
在《枇杷》这首诗中,韦骧通过对枇杷果实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通过枇杷果实的颜色、形状和味道,形象地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对人生的思考。
总的来说,《枇杷》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繁荣而复杂的时代,诗人在其中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这些经历使得他更加关注民生和社会现实,从而创作出这首富有哲理和人文关怀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