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其二百七十六
少年虽亦薄汤武,不薄秦皇与汉武。
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少年虽然也看轻汤武,但并不轻视秦始皇和汉武帝。
想象英雄晚年的时候,他们会住在哪个温柔的地方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己亥杂诗:清朝诗人龚自珍的一组诗集,共315首;2. 其二百七十六:指这组诗中的第276首;3. 少年虽亦薄汤武:少年时期虽然也看不起汤武(商朝的开国君主汤和周朝的创立者武王,他们都是以仁爱治国,提倡儒家思想,被后世认为是明君的代表);4. 不薄秦皇与汉武:但是并不轻视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位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杰出统治者;5. 设想英雄垂暮日:想象英雄暮年之时;6. 温柔不住住何乡:指晚年要寻找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安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己亥杂诗·其二百七十六》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作品。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少年时期的思想情感与人生经历为主题,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以及他们所建立的伟业所产生的复杂情感。
“少年虽亦薄汤武,不薄秦皇与汉武。”这两句诗讲述了诗人在少年时期的观念,虽然他并不太看重汤武(指商汤和周武王,这两位分别推翻了夏朝和商朝的君主,建立了周朝),但对于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样的人物却有着较高的评价。这里表现了诗人对于统一与秩序的尊重,同时也流露出一股豪情壮志。
“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这两句诗则是诗人对于英雄晚年时的想象,当英雄迟暮,曾经的雄心壮志和宏伟事业已不再辉煌,他们所向往的温柔乡又会在何方呢?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同情,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情感丰富深沉,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和人生的独到见解。通过对少年时期的回忆和对英雄晚年的设想,诗人传达出了一种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己亥杂诗·其二百七十六》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年),此时正值清朝晚期,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社会矛盾激化。
在这个时期,龚自珍身处官场,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他努力改革,提倡实学,反对空谈,但受到保守势力的排挤,对现实深感无奈。这使得他在诗中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此外,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影响了这首诗的创作。鸦片战争即将爆发,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国家陷入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渴望变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民众的觉醒,共同挽救国家的危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