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磵果法师赞
气和色庄,襟度洋洋。
雪残春嶂,月午秋江。
峙凌虚金碧兮增飞来小朶之奇观,发昔人幽潜兮来典午咸和之遗芳。
或见或闻,意消心降。
若夫奉己淡薄,接物慈祥。
不泥文字,不堕平常。
此所以为北峰之克家,而于自受用三昧中,合乎性具之宗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气质风度端庄,胸襟宽广如洋。
雪残时春色犹在,月明处秋江正阔。
立于空中如金碧辉煌,增添飞来小朵之奇特景象,唤起古人的沉思,传承昔日典午咸和之遗风。
所见所闻,让人心情舒缓。
至于待人接物,则淡泊而又慈祥。
不拘泥于文字,不沉溺于平常。
这便是作为北峰的楷模,而在内心享受三昧的境界,符合人性具备的宗师。
去完善
释义
1. 南磵:可能是指南涧寺,是佛教华严宗的著名寺庙之一。
2. 果法师:指大观禅师,以其修证成果而得此称号。
3. 气和色庄:气度平和,神情庄重。
4. 襟度洋洋:襟怀宽广,风度翩翩。
5. 雪残春嶂:春天的雪渐渐消融,露出山峦。
6. 月午秋江:月亮在秋天夜晚高挂在天空,映照江面。
7. 峙凌虚金碧:指寺庙建筑壮丽辉煌,如在云端。
8. 飞来小朶:可能指飞来峰,在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前。
9. 发昔人幽潜:发掘古人潜藏的智慧。
10. 典午咸和:这里"典午"应该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人物,咸和则为西晋石勒时年号(公元326-334年)。这里表示追寻古人的足迹。
11. 奉己淡薄:对待自己的要求严格而简朴。
12. 接物慈祥:待人接物态度慈爱友善。
13. 不泥文字:不拘泥于经典教条的文字表面含义。
14. 不堕平常:保持独立思考,避免落入俗套。
15. 北峰之克家:指大观禅师继承了佛教北峰派的学问。
16. 自受用三昧:佛教术语,指修行者自己内心所体验到的禅定境界。
17. 合乎性具之宗纲:强调他的学说符合佛法的根本精神。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南涧果法师的赞美诗,诗人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描绘,展现出果法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从诗歌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果法师是一位气宇轩昂、襟怀宽广的高僧。他的气质犹如春天的山峦,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觉;他的风度如同秋天的江水,给人以宁静致远的美感。
在诗中,作者以“雪残春嶂”来形容果法师的气韵,以“月午秋江”来比喻他的胸怀。这既是对果法师外表形象的赞美,也是对他内心世界的肯定。此外,作者还提到果法师的才智和品德,说他具有凌虚金碧般的智慧,能够洞察世间的奥秘,同时又能发扬古人的美德,传承文化的精髓。
接下来,作者通过对果法师的敬仰之情,表达了对自己心灵上的触动和净化。他认为果法师具备淡薄名利的品质,对待众生充满慈悲之心,这使得他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世俗所困。
最后,作者强调果法师在佛法修行方面的成就。他既不拘泥于经文教义,也不流于平淡无奇,这使得他成为一位得道高僧,能够在自性三昧的修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南涧果法师的赞美,展现了一位高僧的形象,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佛教精神的理解和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磵果法师赞》是南宋诗人释大观的一首赞美诗,以颂扬果法师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貌为主题。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45年至1205年之间,即南宋时期。
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当时的文人墨客多关注国家命运,关心民生疾苦,向往太平盛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释大观作为一个僧人,也受到了时代的熏陶和影响。他通过赞美果法师,表达了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肯定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释大观在南磵寺出家为僧,与果法师结识并受到他的教诲。果法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在他的影响下,释大观逐渐成长为了一位有才华、有理想的诗人。他在诗中赞美果法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期许和激励。
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释大观通过对果法师的赞美,表达了对佛家哲理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果法师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僧人,是因为他具备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仰。这与当时社会上的一些腐化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们对释大观的诗产生共鸣,也对果法师产生了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