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登快哉亭

标题包含
登快哉亭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隠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师道(1053年-1102年),字无己,一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 陈师道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陈希亮曾任太学博士。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尤以诗赋见长。宋神...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城市坐落在曲折的清江边,泉水在乱石之间流淌。 夕阳刚刚落到地平线上,暮色已经笼罩了青山。 飞翔的鸟儿想要飞往何方?奔腾的云朵也在享受着悠闲时光。 登高望远让人心旷神怡,但因为天色已晚,孩子需要回家了。
去完善
释义
1. 快哉亭: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古彭城内。这里是北宋时期名士陈师道所作诗的地点,现该亭已不复存在。 2. 城:指徐州古城,为古代九州之一徐州的州治。 3. 清江:此处指的是徐州境内的古泗水支流,后来因为黄河多次泛滥改道而堙没。 4. 曲:水流弯曲。 5. 泉流:这里描述的是泉水的流向。 6. 乱石间:在杂乱的石堆中流淌。 7. 夕阳:太阳快要落山时的景象。 8. 初隐:刚开始隐藏起来。 9. 暮霭:傍晚时分的雾气。 10. 依山:依傍着山。 11. 度鸟:飞行过的鸟类。 12. 欲何向:想要飞去哪里。 13. 奔云:疾驰的云彩。 14. 自闲:自然地悠闲。 15. 登临:登山临水。 16. 兴不尽:兴趣盎然,舍不得离开。 17. 稚子:年幼的孩子,这里指作者的儿子。 18. 故须还:因此必须回家了。
去完善
赏析
《登快哉亭》是南宋诗人陈师道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了陈师道在登临快哉亭时的所见所感。 首联“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写的是远观景象:城郭、江水蜿蜒曲折,清澈的泉水从杂乱无章的石头间流出。这里用“乱石”表现出自然环境的原始和野趣。 颔联“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写的是近景:太阳即将落山,将身影藏在地平线下;而浓重的雾气已经覆盖在山峦上。这两句通过表现时光的流逝和天气的变化,展示了自然界的丰富多变。 颈联“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则聚焦于鸟和云的活动:鸟儿翱翔在天际,不知会飞向何处;云彩翻滚着奔向远方,也显得自由自在。这些描述形象生动,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尾联“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以作者的感慨收尾:登上快哉亭的心情尚未尽兴,但由于年幼的孩子需要回家,作者不得不结束这次游览。这表达了诗人留恋美景而又无奈离别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体现了陈师道观察细致、感受敏锐的特点,同时展现出他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快哉亭》是北宋诗人陈师道在哲宗元祐年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时,陈师道因为与苏轼、黄庭坚等人交好,而受到朝廷保守势力的排挤,未能入仕。然而,这并未影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这首诗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名篇之一。 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虽然社会相对安定,但朝廷内部的斗争仍然激烈。陈师道因与苏轼等“苏门四学士”的密切关系,备受保守派官员的打压。在此背景下,他寄情于山水之间,通过描绘快哉亭周边的景色,抒发自己渴望超脱世俗纷扰、追求理想生活的情感。 陈师道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如“落日”、“鸟飞”等,以此表达出自己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态度的追求。尽管生活困顿,但他的诗作却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展现了北宋文人墨客的风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