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观音大士赞

标题包含
观音大士赞
大海波心,磐陀石上。 真观浄观,是相非相。 如月在天,无水不现。 水月俱捐,如何瞻仰。 咄,切忌妄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原妙,字宗源,号瑞岩,俗姓李,生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卒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他是禅宗曹洞宗第十三代传人,为南宋末年至元代初年的著名禅师。 释原妙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自幼出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海浪波涛的中心,磐石稳固地立于其上。 真正的观照和清净的观照,都是形相而非实质。 就像月亮在天空中,无论水波还是静水都会映现它的身影。 然而当水和月亮都被抛开时,又该如何去观照呢? 咳,切记不要想入非非。
去完善
释义
《观音大士赞》是宋代释原妙的赞颂观音菩萨的诗篇。现对诗中的部分词语进行注释: 1. 磐陀石:普陀山的一块大石,被认为与观音菩萨有深厚的联系。 2. 真观:指观音菩萨的本相,真实形象。 3. 浄观:与“真观”相对应,指观音菩萨清净庄严的形象。 4. 是相非相:强调观音菩萨的真观和浄观并非是固定的形相,而是无常的。 5. 如月在天,无水不现:形容观音菩萨的智慧和慈悲如同月光照耀,无处不显现。 6. 水月俱捐:比喻抛弃一切虚幻之物,全身心投入到修行中。 7. 瞻仰:向观音菩萨顶礼致敬。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观音大士赞》中,释原妙以大海、磐陀石、月和水等自然景象为载体,表达了观音菩萨的真谛以及佛教的禅宗思想。 首联“大海波心,磐陀石上”展现了广阔无垠的大海和坚实稳固的磐石,寓意着观音菩萨的存在如同沧海一粟,她既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沉着应对,又能在大地山川间坚定不动。这表达了观音菩萨的智慧与力量。 颔联“真观浄观,是相非相”则揭示了观音菩萨的本相,即她的真实存在与她对世间万象的超脱。这里的“真观”指真正的观察,强调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浄观”则是摒除杂念后的静观,反映的是内心宁静的状态。这一句传达了观音菩萨看待世界的方式。 颈联“如月在天,无水不现”用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作比喻,表达了观音菩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普渡众生的能力。这里强调了菩萨的影响力,就如同月光照耀下的水面,无一不被映照出来。 而尾联“水月俱捐,如何瞻仰”则是对这种影响力的深化解读。"水月俱捐"意味着抛开世俗观念和执着,真正做到心境如水,心如明镜。在这样的境界下,我们要如何去敬仰观音菩萨呢?作者提醒我们要摒弃一切妄想,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纯净。 整首诗借助于自然景象和生活实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观音菩萨的形象和精神,同时也展示了释原妙对于禅宗思想的独到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音大士赞》是南宋时期的僧人释原妙所作。这首诗歌颂了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智慧,表达了作者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 释原妙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佛教盛行的时代。当时,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人们普遍寻求精神寄托,而佛教作为一种信仰,成为了许多人寻求安慰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释原妙作为一名僧人,深入研究了佛教教义,并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佛教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个时期,释原妙的生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他曾一度在寺庙中过着平静的生活,但随后因为战乱和社会动荡,他被迫离开了寺庙,开始了一段漂泊的生活。这段漂泊的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他更加坚定了信仰。因此,他在《观音大士赞》中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希望通过观音菩萨的力量,为众生带来平安和幸福。 此外,释原妙的创作背景还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南宋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文化发展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散文等多种形式。释原妙作为一位僧人,也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了启发,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文字,展现了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也成为了南宋文学的一部分。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