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曲二首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马配上金色的马鞍跟随在武皇身边,百万军队驻扎在长杨宫。楼上坐着一位年轻妇人正在弹奏古筝,她远远看到尘土飞扬着走进建章宫。道路上的杨花落满了御沟,红妆的女子慢悠悠地走上了青楼。她的丈夫佩戴着金色的官印和紫色的绶带,是众多骑兵中的一员,早上刚回来就被封为侯爵。

去完善
释义
1. 白马金鞍从武皇:白马金鞍,指华丽显贵的装束。武皇,指汉武帝刘彻,这里借指唐玄宗李隆基。
2. 旌旗十万宿长杨:旌旗,古代军队的旗帜。长杨,汉代宫殿名,此处借指唐玄宗的宫殿。
3. 楼头小妇鸣筝坐:楼头,高楼之上。小妇,年轻女子。鸣筝,弹奏筝。
4. 遥见飞尘入建章:飞尘,尘土飞扬,形容军队行进时的情景。建章,汉代宫殿名,此处借指唐玄宗的宫殿。
5. 驰道杨花满御沟:驰道,古代供皇帝出行的大道。御沟,流经皇宫的护城河。
6. 红妆缦绾上青楼:红妆,指女子的盛装。缦绾,丝带挽结。青楼,古时富贵人家的居所。
7. 金章紫绶千馀骑:金章紫绶,古代高级官员的标志。千馀骑,形容随从众多。
8. 夫婿朝回初拜侯:夫婿,丈夫。朝回,从朝廷归来。初拜侯,初次被封为侯。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唐代宫廷生活的诗。王昌龄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皇宫中繁忙的生活场景。
前两句“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描述的是皇帝出行的场景,白马金鞍的骑士们簇拥着皇帝,旌旗招展,展现出皇家威严的气派。
第三句“楼头小妇鸣筝坐”,画面一转,我们看到楼阁上的女子正在弹奏筝弦,她的目光随着飞尘的方向望去,那是她期待已久的夫君即将归来的方向。
最后一句“遥见飞尘入建章”,再次回到皇帝出行的场面,马蹄飞扬,尘土飞扬,昭示着皇家威仪的到来。
整首诗以皇后、皇帝、宫女、将军四个角色,分别展现了皇室贵族的不同生活侧面,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青楼曲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在开元年间所作。此时正值唐玄宗在位,国家繁荣昌盛,文化艺术空前发展。然而在这表面繁荣的背后,也潜藏着各种问题,例如豪门贵族的骄奢淫逸以及寒士的无尽艰辛。
身为唐朝诗人,王昌龄自然对社会的种种现象十分关注。他的诗歌既有颂扬朝廷、歌颂盛世之作,也有揭露社会黑暗面、同情底层人民的诗篇。而《青楼曲二首》正是他描绘当时社会现状的代表作品。
诗中的“青楼”并非指狭义的妓院,而是代指富贵人家的豪宅。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豪门的奢侈生活以及贫士的困顿境遇,通过对两者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