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池侍宴应制
降鹤池前回步辇,栖鸾树杪出行宫。
山光积翠遥疑逼,水态含青近若空。
直视天河垂象外,俯窥京室画图中。
皇欢未使恩波极,日暮楼船更起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降鹤池旁我再次乘坐车辇,在鸾鸟栖息的大树下又修建了行宫。远处的青山翠峰似乎逼近眼前,眼前的水面清澈如同天空一般辽阔。抬头可以看到天河在远方的景象,低头则可以俯瞰京城的美景如画。皇帝的喜悦还没有达到极致,黄昏时分,高楼上的船只又吹起了风声。
去完善
释义
1. 降鹤池:古代宫殿园林中的人工水池。这里指唐玄宗的兴庆宫中的降鹤池。
2. 回步辇:形容皇帝出行时仪仗队的规模。步辇,古代皇帝乘坐的一种人力车。
3. 栖鸾树:即凤凰树,古人常以凤凰喻皇后或贵妃。这里代指兴庆宫内的一处宫殿。
4. 杪(miǎo):树枝的末端。
5. 行宫:古代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宫殿。这里指兴庆宫。
6. 积翠:浓重的绿色。这里形容远处的山峰郁郁葱葱。
7. 直:直接,表示视线没有受到遮挡。
8. 天河:天空中的银河。
9. 垂象:天体运行的规律。这里借指天文观测。
10. 俯窥:向下看。
11. 京室:京城,这里指长安城。
12. 画图:描绘出来的图像,这里指长安城的繁华景象。
13. 皇欢:皇帝的欢心。
14. 恩波:皇帝的恩典。
15. 日暮:傍晚时分。
16. 楼船:古代的一种大型战船,通常用于水军作战。这里指皇帝的御用船只。
17. 更起风:风力增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皇帝在兴庆池宴会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崇敬之情。首联以鹤和鸾作为象征,表现了皇帝的威严和高贵。颔联通过山光的翠绿和水态的清澈,展示了宴会的自然环境之美。颈联中,诗人将视线从宴会现场引向天空和京城,暗示了皇帝的统治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世界,而是覆盖整个国家。尾联则表达出诗人对于皇帝的恩情感到满足,同时也希望皇帝能够继续关怀民众,带来更多的福祉。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优美,充分展示出诗人对诗词艺术的精湛技巧和对皇帝的忠诚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兴庆池侍宴应制》是唐代诗人苏颋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712-756年),具体年份难以确定。苏颋于唐高宗时出生,历仕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四朝,官至宰相。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苏颋作为朝廷重臣,参与了多场皇家宴会,因此有较多机会为皇帝献诗。
唐朝时期,国力昌盛,文化繁荣,特别是诗歌艺术达到了高峰。唐玄宗时期,由于皇帝的重视与支持,诗歌创作活动非常活跃,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有机会参加皇家宴会并献上自己的作品。这些宴会通常在皇宫的花园或池边举行,以彰显皇家的富丽堂皇和盛世繁华。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颋创作了这首描绘兴庆池侍宴情景的诗。他在诗中赞美了皇帝的圣明和国家的富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作为朝廷官员的忠诚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苏颋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