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望月次玉局翁韵二首 其二
皎皎月华白,寥寥秋气清。
念我方远客,步月亭中行。
风露感我心,凄然入重扃。
谁家弄横笛,巧作断肠声。
独酌一壶酒,对此千里明。
人生但自适,何必四者并。
醉眼视万物,扰扰如浮萍。
得丧何须道,譬犹阴与晴。
节义太山重,富贵鸿毛轻。
我心与明月,照见万古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满大地,秋天空气格外清新。我想起自己是个远离家乡的旅人,便漫步在赏月亭中。夜晚的风和露水让我心中感到凄凉,走进那重重叠叠的门。这时传来了谁家的笛声,让人忍不住心碎。独自饮着一壶酒,对着这辽阔的月光深思。人生最重要的是舒服自在,又何需追求名声、财富、地位和道德这四个方面呢?醉眼看世界,纷扰就像浮萍一样虚无。得失何必去计较,就像阴晴交替那样自然。节义如山一般重,而富贵却像鸿毛一样轻。我的心和明月一样,照亮千古风情。
去完善
释义
1. "皎皎":形容月光明亮洁白的样子。
2. "寥":形容寂静,空旷。
3. "远客":指离家在外的人。
4. "步月亭中":在赏月的地方漫步。
5. "风露":风和露水,这里指秋天的气息。
6. "重扃":双重的门,这里指关闭的门户。
7. "弄横笛":吹奏横笛。
8. "独酌":独自喝酒。
9. "自适":自我满足,感到舒适。
10. "四者并":指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结合。
11. "醉眼":醉酒后模糊的视线。
12. "扰扰":混乱的样子。
13. "浮萍":一种水生植物,比喻无根无蒂的事物。
14. "太山":即泰山,象征重大。
15. "鸿毛":大雁的羽毛,比喻轻微。
16. "照":映照,照耀。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李纲所作的《中秋望月次玉局翁韵二首 其二》,全诗情感深沉、意味深长,描绘了诗人中秋赏月时的所见所感。诗的开头描述了中秋夜月色明亮,秋意清凉的美景。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而漫步在月光照耀下的亭中,感受着寒露带来的凉意,内心感到无比的凄凉。随后,诗人以笛声作为背景音乐,展现出远处家人因思念而抒发情感的深切场景。诗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感触和独特视角的审视,展现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哲理思考。最后,他借助于醉酒后的朦胧状态,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物质利益的得失并不重要,就像天气的阴晴一样自然更替,重要的是坚定的节义信念和人格操守。这首诗既富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又富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是作者心境和人生观的直接反映,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探索和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望月次玉局翁韵二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李纲在中秋时节创作的咏月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1130年,正值宋金交战时期,当时北宋已经灭亡,南宋建立,但战争仍在继续。
在这一特殊时期,李纲的人生经历起伏跌宕。他曾担任抗金名将岳飞的主帅,后因与皇帝意见不合而被罢免。在罢免期间,李纲开始关注民生疾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北方沦陷于金兵的铁蹄之下,南宋政权偏安一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在此背景下,李纲通过咏月抒发了对家国之思、个人身世之感以及对战争的忧虑。他借用中秋望月的传统主题,表达了对团圆、和睦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