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见物便见心

标题包含
见物便见心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 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 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 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见到事物便能看见内心的真实反映,没有事物内心也不显露出来。 在十方世界畅通无阻或阻碍重重的地方,真实的心性无处不在。 如果产生对知识的理解,反而会成为颠倒错误的见解。 在面对各种境界时能够不受其影响,才能看到觉悟的面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张伯端:宋代道士,禅宗大师,道家理论家。 2. 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十个方向。 3. 通塞:形容通道的畅通或阻塞。 4. 知识解:指通过学习和理解获得的观念和见解。 5. 颠倒见:错误的看法和理解。 6. 睹境:面对眼前的环境和情景。 7. 菩提面:菩提,佛教术语,意译为“觉悟”;面,这里可以理解为呈现出来。
去完善
赏析
《见物便见心》是北宋著名道家学者张伯端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禅理,表达了“真心”与“物质”、“知识”的关系。 前两句“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描述了人们观察事物时,心中所见并非仅仅是外在的物质现象,而是内心的理解和感悟。世间万物,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都能反映出人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的两句“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进一步强调了真心的普遍存在。无论世界如何变幻,无论人处于何种境地,真心的存在始终如一。就像阳光普照大地,无处不在。 然而,诗人指出,过分依赖知识和理解,反而会使我们陷入困境,这便是“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当我们将所学到的知识作为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时,就可能会背离了事物的真实面貌。 最后两句“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提倡的是一种超脱的心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心无杂念,不受外界干扰,那么我们就能洞察事物的本质,领悟到真正的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