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即心是佛颂

标题包含
即心是佛颂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 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听望。 内外圆通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 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滞为浄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及迦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佛陀即是心灵,心灵也就是佛陀, 然而,心灵和佛陀都从未真正存在过。 当知道没有佛陀也没有心灵时, 才能明白真正的佛法与佛性。 佛性无形无状,却包含着万物。 这种无形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实质, 无相而能包含所有的真相。 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虚空, 而是超越了空和有的境界。 它不会动也不会静,更不会来去。 无法用异、同、有、无来形容, 难以获取也难以舍弃,难以听到也无法看到。 无论在何处都是畅通无阻的, 每一尊佛像都在一粒沙子里。 一粒沙子包含了广大的世界, 一个身体与精神里有无数相同的微尘。 了解这一切需要领会无心的方法, 不受污染也不受阻碍就是清净的行为。 无论善还是恶,都不应该为之所困, 这样就能达到南无阿弥陀佛的境界, 甚至与佛教创始人迦叶同步。
去完善
释义
【佛即心兮心即佛】:佛祖说众生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众生的心。【心佛从来皆妄物】:其实“心”和“佛”都是虚妄的名词,并非实质的存在。 【若知无佛复无心】:如果能理解既没有真实的佛,也没有真实的心,就能见到真如的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这个法身佛并没有具体的形象。【一颗圆光含万象】:它就像一个圆满的光环,包含了万物。 【无体之体即真体】:没有具体形状的才是真实的身体。【无相之相即实相】:没有具体形象的才是真实的形象。 【非色非空非不空】:既不是具体的物质,也不是完全的虚空,也不是既非有又非无的状态。【不动不静不来往】:没有静止,没有运动,没有往返。 【无异无同无有无】:不存在差异,不存在相同,不存在存在,不存在虚无。【难取难舍难听望】:很难得到,很难舍弃,难以听到,难以看到。 【内外圆通到处通】:内心的通达与外在的通达是无处不在的。【一佛国在一沙中】:每一个佛国就在每一粒沙子里。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粒沙子包含了整个世界的所有事物。【一个身心万个同】:每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灵都与所有的生命相同。 【知之须会无心法】:了解这个道理需要领悟无心的佛法。【不染不滞为浄业】:不被污染,不被停滞才是真正的洁净。 【善恶千端无所为】:无论是善还是恶都不去执着,那就是真正的佛教徒。【便是南无及迦叶】:那便是南無阿弥陀佛和迦叶菩萨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即心是佛”为主题,阐述了一种禅宗哲学观点,认为一切存在的本质就是心,而心的本质就是佛。诗人通过对比、象征和隐喻等手法,引导读者进入一个超越世俗表象的精神世界。 首联提出心即是佛,但紧接着指出心佛其实是一种虚妄的概念。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实际是作者为了引导读者从更高的视角来看待物质世界的虚无性。 颔联明确提到只有当人们意识到不存在固定的心佛概念时,才算是真正领悟到真实的佛法。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去伪存真的精神境界。 颈联进一步描述了法身佛(真实佛法的象征)的特质:没有具体形象,却包含万象;无形却有实体,虚实相间。 尾联则将诗人的观念推向高峰,无论外在表现如何不同,万物都存在共同的本质,而这本质并非可以通过感官来捕捉。这也表明了诗人对于生死、善恶、存在与虚无的独到理解。 全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堪称道教诗词中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即心是佛颂》这首古诗出自于唐代著名诗人张伯端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年-820年)。在这个时期,张伯端的生活经历丰富,他曾历任县尉、监察御史等职,后因直言敢谏而被贬为端州刺史。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唐宪宗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这一时期,佛教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禅宗思想尤为盛行。张伯端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在诗中表达了“即心是佛”的理念,认为人们应当从自身内心去寻找真理,从而达到解脱轮回、超凡入圣的境界。 综上所述,《即心是佛颂》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宪宗时期的繁荣盛世,张伯端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同时也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这首诗歌的诞生,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