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山次超然韵时超然归南岳住庵劝之
君亦工诗苦入神,冥捜物象故应贫。
客儿亭下才相见,巾子峰前便卜邻。
梦里笔期生蘂蕚,胸中镜懒拂埃尘。
何当鈯斧住山去,要看青原一角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也擅长作诗,非常专注以至于可能会忽略其他事物。我们在客儿亭下偶然相遇,决定成为邻居。我们常在梦中相约写诗,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对琐事无暇顾及。什么时候我们能够一起居住在山中,一同欣赏这美景呢?
去完善
释义
1. "工诗":擅长写诗;
2. "冥搜物象":深入探究事物的形象或本质;
3. "客儿亭":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因白居易有诗《夜泊牛渚怀古》提及而得名;
4. "巾子峰":又称为天柱山,位于今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内;
5. "镜懒拂埃尘":比喻疏于世事,倾向于隐居;
6. "鈯斧":一种劳动工具,这里指山居生活;
7. "青原一角麟":意为在青原山的一处类似麒麟的小地方,此处为德洪对好友的祝愿和赞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释德洪所作,表达了他与友人超然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他赞颂超然的诗歌造诣,提到他们在客儿亭下的相遇以及巾子峰前的邻居情谊。他还表达了对超然诗作的期待和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渴望归隐山林的心情。在诗的最后,诗人提到他们应该一起去山中居住,领略青原的美景,表达了他们共同追求的理想生活。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人生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释德洪在江南云游期间,造访了著名的佛教胜地灵隐山。在此,他借景抒怀,写下了这首《灵隐山次超然韵时超然归南岳住庵劝之》的诗歌。
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儒、道、释三家并行,释德洪作为禅宗高僧,以云游四方,弘扬佛法为己任。他在灵隐山与同道高人超然相会,共同探讨佛学奥义。超然在此诗中以云游僧人身份出现,表达了佛教中遁世修行、追求精神解脱的观念。
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虽然繁华富饶,但也弥漫着浓郁的佛家氛围。文人墨客多崇尚禅意,对佛教教义表现出浓厚兴趣。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释德洪与超然相聚于灵隐山,相互切磋交流,共同抒发各自的悟道心得。
这首诗的创作背后,是作者在与超然交游过程中的深切感慨。他们出于对宗教事业的执着追求,分别选择了不同的修行道路。超然去往南岳修行,而释德洪则继续在江南各地传播佛法。两人以诗为信,传递了对彼此坚定信仰的勉励和支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