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公和尚赞
杖头络索闲家具,应谶三朝经几秋。
生向鹰窠来处异,面皮擘破十三头。
㘞,因渠达磨枝条布,恼乱春风卒未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杖头络索是些零碎的工具,它伴随着我度过了三个朝代,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我出生的地方与鹰巢相距甚远,但在我的努力下,我取得了一些成就,就像打破了十三层屏障。然而,生活中的困难仍然像扰人的春风一样困扰着我,让我无法摆脱困境。
去完善
释义
《志公和尚赞》为一首赞颂志公和尚的诗。下面是诗中词语的注释:
1. 杖头络索闲家具:杖头指禅杖的顶端,络索是佛家常用词汇,意为以佛法贯穿一切;闲家具在这里应该是对僧侣修行生活的描述。
2. 应谶三朝经几秋:应谶是指佛家认为的预言或征兆,这里可能指志公和尚的预言;三朝表示历经三代,即过去现在未来;经几秋表示经过许多年。整句意思为根据志公和尚的预言,佛法已经传承了漫长的时间。
3. 生向鹰窠来处异:鹰窠代指寺庙,这里是说从不同的寺庙来到此地;来处异表示从不同的地方来到这里。整句意思是志公和尚来自不同的寺庙,汇聚于此。
4. 面皮擘破十三头:面皮指的是脸皮,擘破是撕开的意思;十三头可能是对神灵的称呼,也可能是指很多次。整句意思可能是在描绘志公和尚的面相或者说是形容他的表情丰富多样。
5. 㘞,因渠达磨枝条布:这里有可能是指禅语,因渠的意思是因此;达磨是禅宗祖师达摩的简称;枝条布可能是指树枝分布广,有覆盖的意思。整句意思是因此达摩精神遍布各地。
6. 恼乱春风卒未休:恼乱春风是形容春天万物生长的情景,这里用来比喻佛教的发展;卒未休表示一直没有停止。整句意思为佛教的教化一直在持续不断地传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志公和尚赞》,是释慧开大师写给一位叫做志公的和尚的赞美诗。诗人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志公和尚的评价和敬仰之情。
首句“杖头络索闲家具”描绘了志公和尚的形象,他手持佛杖,身披袈裟,悠然自得。这里的“络索”指的是袈裟上的装饰,象征着志公和尚的身份和地位。这句诗表达了志公和尚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形象。
第二句“应谶三朝经几秋”暗示了志公和尚在佛教界的影响力和地位。他历经数朝,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沧桑,但始终坚守信仰,传播佛法。这里的“谶”是指预言或预兆,意味着志公和尚的教诲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句“生向鹰窠来处异”是对志公和尚出身的赞美。这里的“鹰窠”比喻高洁的品质,表明志公和尚出身不凡,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信仰。这句话强调了志公和尚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和成就。
第四句“面皮擘破十三头”是对志公和尚形象的夸张描述。这里的“擘破十三头”形容志公和尚坚毅不屈的精神面貌,即使面临困境和挑战,他也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志公和尚顽强精神的赞誉。
第五句“㘞,因渠达磨枝条布”中,“㘞”是一种语气词,用来强调下面的句子。“因渠达磨枝条布”是指志公和尚传承了达摩祖师的教义,将其发扬光大,影响了无数的信徒。这句话强调了志公和尚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最后一句“恼乱春风卒未休”是诗人对志公和尚教诲的感慨。这里的“春风”寓意美好的事物,而“恼乱”则表示烦恼和困惑。这句话意味着,虽然志公和尚的教诲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帮助,但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仍然难以消除。这表明了诗人对人生现实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志公和尚赞》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赞颂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当时杜甫正值中年,刚刚离开京城长安,前往四川成都定居。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挫折和动荡。一方面,他在政治上的抱负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他的家庭和生活也陷入了困境。
在唐朝天宝年间,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繁荣与危机并存的时期。表面上,唐朝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然而,随着政治腐败的加剧和社会矛盾的激化,唐朝正逐渐走向衰落。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杜甫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使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关注民生、呼吁改革的诗篇。
《志公和尚赞》便是这一时期杜甫关注社会现实的佳作之一。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对志公和尚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他期望能够像志公和尚那样,以超然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