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皑如山上雪

标题包含
皑如山上雪
皑如山上雪,凛冽生阴寒。 狐狸卧深穴,猛虎饥不眠。 下有千尺松,埋没多摧残。 山椒冠丛祠,寂寞无孤烟。 傍有古战场,鬼哭声烦寃。 灯火断城郭,鸡犬杂喧喧。 朝官急征夫,迫促争后先。 柴门不得闭,行者不得还。 何当霁风雪,岩岫开南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勋(1098年-1174年),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将领、政治家。 曹勋出身于将门世家,他的父亲曹利用曾任北宋名将,官至枢密使。曹勋年轻时即从军,...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如同山顶的白雪皑皑,凛冽的风带来阵阵阴寒。 狐狸在深深的洞穴中安眠,饥饿的老虎却无法入睡。 山脚下有一千尺的古松,却遭受了无数的折磨和摧残。 山顶上的神庙显得孤寂,没有一丝炊烟。 附近曾是古代的战场,那里弥漫着鬼魂的哭声。 城市里的灯火已经熄灭,只剩下鸡鸣狗吠的声音。 官员们正在紧急征集士兵,争先恐后地前进。 乡村的门户无法关闭,行人们无法回家。 什么时候风雪才能停息,阳光能照进南山的山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皑:洁白的样子。 2. 凛冽:寒冷而刺骨。 3. 阴寒:寒冷的阴气。 4. 深穴:深的洞穴。 5. 猛虎:凶猛的老虎。 6. 不眠:无法入睡。 7. 千尺松:高度达到千尺的松树。 8. 埋没:被泥土掩盖。 9. 摧残:指受到伤害或损坏。 10. 山椒:山顶。 11. 冠丛祠:古代祭祀神灵的地方。 12. 寂寞:孤单冷清。 13. 孤烟:孤独冒出的炊烟。 14. 古战场:发生过战争的地点。 15. 鬼哭:形容悲伤的哭声。 16. 烦冤:苦恼、忧虑。 17. 灯火:灯火通明。 18. 断城郭:城市的灯火已经断绝。 19. 鸡犬:鸡和狗。 20. 杂喧喧:嘈杂喧闹的声音。 21. 征夫:出征的士兵。 22. 迫促:紧急催促。 23. 后先:先后。 24. 柴门:用树枝编织的门。 25. 行者:行走的人。 26. 霁风雪:雨雪停止,天气转晴。 27. 岩岫:山峰与山谷。 28. 开南山:开放南山的美景。
去完善
赏析
《皑如山上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严冬景象。诗人以“山上雪”开篇,表现出了冬天的寒冷和山中环境的萧瑟。接下来,通过描写狐狸、猛虎、深穴等动物和行为,进一步展现了冬天山中生物的生存困境和环境的险恶。“千尺松”“埋没多摧残”则揭示了自然力量的威力,暗示了生命的脆弱。 诗人在描绘山中环境的同时,还关注了周边社会状况。“山椒冠丛祠,寂寞无孤烟”表示山上的祠庙无人问津,凸显出社会的冷漠和人心的空虚。“傍有古战场,鬼哭声烦寃”则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历史悲剧的重现。 后半部分转向了对人间场景的描绘。“灯火断城郭,鸡犬杂喧喧”描述了战争导致的城市破败和人民生活的混乱。“朝官急征夫,迫促争后先”刻画了朝廷官员为战争而急切征兵的场景,揭示出上层统治者对于人民苦难的无动于衷。“柴门不得闭,行者不得还”则生动表现了战争中普通百姓的悲惨命运。 最后,诗人期待“何当霁风雪,岩岫开南山”,希望风雪停止,阳光普照,象征和平与希望的来临。整首诗通过对严冬景色的描绘,展示了自然与人世的两重景象,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于和谐世界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皑如山上雪》是南宋诗人曹勋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40年前后,正值南宋初期,北方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国,南宋偏安江南一隅的历史时期。 在曹勋所处的时代,由于战乱频仍,民生疾苦,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之情和对民众的同情之心溢于言表。他的许多诗篇都充满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悲天悯人的情操。在这首诗中,曹勋以山上的皑皑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隐含着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在诗人生平方面,曹勋出生于书香门第,曾担任过太学正、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后因触怒权贵被贬谪至江西、湖南等地。尽管如此,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力图挽救国家的危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