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道中杂诗十三首 其六
小舟适久雨,疏篷常自蔽。
形留一席间,心与天地际。
逝者不可作,遗编等蝉蜕。
一念无古今,千载若符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船在连日的雨中漂泊,稀疏的篷帆经常遮挡住视线。
身体虽然停留在小小的舟中,心灵却能遨游于天地之间。
逝去的人儿已无法归来,只有他们的著作如同蝉蜕般留存世间。
心中一念穿越了古今,千年往事仿佛与今日相吻合。
去完善
释义
1. 小舟:这里指代作者所乘的船只。
2. 适:刚经历,刚刚度过。
3. 久雨:长时间降雨。
4. 疏篷:竹制的船篷,用于遮挡风雨。
5. 自蔽:自动遮蔽,自我遮蔽。
6. 一席:一处座位,形容狭小的空间。
7. 心:内心世界。
8. 天际:天空的边缘,形容广阔的空间。
9. 逝者:指逝去的人或事物。
10. 不可作:无法再制造出来。
11. 遗编:遗失的篇章,这里指古代诗歌散失的部分。
12. 等蝉蜕:比喻像蝉脱壳一样自然发生。
13. 一念:一个念头。
14. 无古今:不受时间限制。
15. 千载:千年。
16. 符契:符节,古代用作信物的东西,这里用来比喻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越州道中杂诗》是南宋诗人陈渊在越州道中所创作的组诗之一。这首诗通过对小舟、疏篷和心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悟。
首句“小舟适久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雨中行舟的情景,为整首诗奠定了沉郁的氛围。次句“疏篷常自蔽”则表现出诗人以疏篷遮挡风雨的姿态,流露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紧接着,“形留一席间,心与天地际”这两句则以天地为喻,表达了诗人内心与广阔天地的紧密相连。
在接下来的四句中,诗人开始思考历史和人生。他提出,过去的无法挽回,留下的文字就如同蝉蜕一般短暂。然而,“一念无古今,千载若符契”,只要我们的意念能够超脱时空的束缚,就能理解千年以来人们对于生命的理解和体验是相通的。这种将个人之见融入千古洪流中的想法,体现了诗人深邃的哲理思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越州道中杂诗十三首 其六》,是由南宋诗人陈渊在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所创作的。这个时期,陆游的诗歌创作正处在一个高峰期,他的诗歌表达了南宋人民对金兵入侵的愤怒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陈渊生活在南宋晚期,这个时期是南宋政权相对稳定的时期。他在朝为官,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等职。然而,他并没有沉浸在官场的荣华富贵之中,而是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反映了南宋社会的现实问题。
这首《越州道中杂诗十三首 其六》正是陈渊在越州任官期间所作。越州位于今浙江绍兴一带,当时的越州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繁荣,但由于战乱影响,民生依然困苦。陈渊在任期间,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写下了这一组描绘越州风情的诗歌。在这首诗中,陈渊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