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舟过龟山
长淮东下月西流,起视龟山势若浮。
砢岸崎岖须列炬,波涛汹涌更行舟。
今秋暴涨尤堪畏,去岁坚冰亦合忧。
有底往来能屑屑,痴儿了事几时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淮河流向东方,月亮在西方落下。起身望去,龟山仿佛漂浮在水面上。险峻的岸边需要手电筒照亮,波涛汹涌中还要乘船前行。今年秋天的洪水令人恐惧,去年冬天的坚冰也让人担忧。往来于此的人不断奔波,懵懂无知的孩子何时才能把事情做完呢?
去完善
释义
1. 长淮:指长江与淮河。这里特指长江。
2. 起视:起身观看。
3. 龟山:指位于江苏盱眙境内的龟山,因山形似龟而得名。
4. 砢岸:陡峭的河岸。
5. 崎岖:形容地势险恶不平。
6. 列炬:排列火炬。
7. 波涛汹涌:形容水势浩大、激荡翻腾的景象。
8. 暴涨:水位突然升高。
9. 堪畏:让人害怕。
10. 坚冰:坚硬的冰块。
11. 去岁:去年。
12. 合忧:应该担忧。
13. 有底:原因、缘故。
14. 往来:指在江河之间往来行驶。
15. 屑屑:忙碌的样子。
16. 痴儿:无知之人,此处是作者的自嘲。
17. 了事:把事情办完。
去完善
赏析
《夜舟过龟山》是南宋诗人虞俦的一首描绘长江航运景象的七言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视觉、听觉和感觉等多种感官手段,生动地描述了夜航长江的壮丽景观。
首联“长淮东下月西流”,以磅礴的气势展现江水的浩渺与奔流不息。同时,月光洒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水月图,暗示着远航者们在这个夜晚即将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颔联“起视龟山势若浮”,进一步凸显了江景之壮观。诗人将龟山比喻为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形象地表现了山体在江水的映衬下的险峻气势。同时,这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冒险氛围的氛围之中,增添了整首诗的紧张感。
颈联“砢岸崎岖须列炬,波涛汹涌更行舟”,具体描绘了夜航时的情景。嶙峋的礁石、汹涌的波涛,都在考验着船只和航行者的勇气和力量。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生动刻画,表达了远航者们在这个夜晚面临的巨大压力。
尾联“有底往来能屑屑,痴儿了事几时休”,透露出诗人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仍然保持坚定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他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醒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冷静和毅力。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远的思想意义。
总体而言,《夜舟过龟山》以其生动的景物描绘、深沉的情感表达以及富有哲理的思考,展示出了诗人卓越的文学才能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舟过龟山》是南宋诗人虞俦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50年左右,也就是宋高宗时期。在虞俦生活的时代,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这些都深深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虞俦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波折。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直到46岁才中进士。随后,他进入官场,但因性格耿直,多次受到排挤和贬谪。他曾一度辞官归隐,但在国家危亡之际,他又挺身而出,积极参与抗金斗争。
在他创作的这首《夜舟过龟山》中,诗人以夜间舟行过龟山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龟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古代江南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诗人的故乡。诗人在舟行途中,目睹了长江两岸的风貌,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远方的亲人。同时,他也关注到了国家的现状和民族的未来,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担忧。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虞俦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这种情感和品质,使得虞俦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他的作品成为了南宋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