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同胡子远携三子以重阳能插菊花无分韵
去年万里客,仰看秋云孤。
今年返南亩,颇复怀西湖。
今日果何日,淑气天四隅。
凭高送远目,风景未觉殊。
试问先生菊,何如朝士萸。
莫作去来想,渺渺同一区。
久客负隣里,置酒烦招呼。
起登舍畔山,山色定有无。
澹烟与晴日,醉眼相模糊。
我老腰脚顽,健倒须儿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去年千里外探访,仰望天空孤独无边。
今年回到田间生活,心中常怀念西湖景。
如今阳光如此温暖,四面八方都充满和煦。
登高望远,景色似乎并无不同。
请问先生的菊花如何?是否像官员们戴的茱萸?
不必过于思量往昔,天地间我们都是渺小存在。
离乡太久需尽邻里之谊,摆设酒宴热情招待。
起身登上旁侧的山头,山色可能仍在那里。
朦胧的烟雾与晴朗的太阳交织,让人陶醉其中无法分辨。
我这老者腰腿无力,儿子扶着才能稳健行走。
去完善
释义
1. 万里:指遥远的距离。
2. 南亩:农田。
3. 淑气:春天温暖和煦的气象。
4. 四隅:四方。
5. 茱萸:一种植物,果实红色,古人重阳节有佩带茱萸的习俗。
6. 去来:离别与重逢。
7. 邻重:邻居。
8. 舍畔山:房舍旁边的山。
9. 澹烟:淡薄的烟雾。
去完善
赏析
《九日同胡子远携三子以重阳能插菊花无分韵》是南宋诗人李石的一首诗歌。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与友人共度佳节的场景。诗中通过对比去年的离家万里的孤独和今年的回家乡的快乐,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此外,诗人还通过询问菊花和茱萸的好坏,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但依然热爱生活的心态。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生哲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九日同胡子远携三子以重阳能插菊花无分韵》,作者是宋朝诗人李石。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70年至1211年间,这是南宋时期的一个时代背景。
在这个时期,作者李石因其才学而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但由于正直不阿、坚持原则而触怒了当时的权臣韩侂胄,被贬谪到赣州担任知府。正是在这段失意的时间内,李石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其中就包括这首《九日同胡子远携三子以重阳能插菊花无分韵》。
在这段时间里,李石的心情无疑是复杂的。一方面,他被贬谪,远离政治中心,心中难免有些失落;另一方面,他在生活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胡子远等人,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这种失意的境地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使他的诗歌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重阳节插菊花的风俗盛行于民间。李石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与朋友共度重阳佳节的喜悦之情,同时也通过描写菊花的美丽和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