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梨
沉黎厅前三藏梨,老虎须牙龙甲皮。
我来与国惜乔木,尚幸出屋繁孙枝。
春风千花玉叶碎,秋日万子金圆垂。
问禅谁是栢树子,听讼漫逐棠阴移。
雪香楼头终日坐,纸尾自书三百颗。
他时若问相公槐,我为改名罗汉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宁静的黎厅前有三棵梨树,它们的枝条像老虎的胡须和龙的鳞片。我来到这里是为了与这个国家一起珍视这些大树,同时也庆幸它们已经长出茂密的子孙枝叶。春天里,梨花如白玉般的花朵竞相开放;秋天里,梨子如金子般沉甸甸地挂在枝头。谁能理解柏树的禅意呢?只有听着诉讼的官吏随着绿荫的移动。我在雪香的楼头整日坐着,亲手在纸上写下“三百颗”的字样。将来如果有人问起这棵树的名字,我会告诉它应该叫做罗汉果。
去完善
释义
沉黎厅:地名,具体地点已不可考。
三藏梨:一种梨的名称。
老虎须牙龙甲皮:形容梨树的形态,喻其坚固。
与国:与国家一起。
惜乔木:珍惜大树。
出屋:从房屋中出来,这里指梨树生长旺盛。
繁孙枝:繁茂的枝条。
千花玉叶碎:形容春天梨花盛开的美景。
金圆垂:形容秋天梨子成熟的景象。
问禅:向佛请教。
栢树子:柏树的果实。
听讼:听取诉讼。
漫逐:随意地跟随着。
棠阴移:形容树荫移动。
雪香楼头:诗人在楼上赏景的地方。
纸尾自书:在纸上写下。
三百颗:数量词,表示很多。
相公槐:诗人的一种称呼。
罗汉果:佛教中的罗汉果,象征着解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三藏梨》,作者是李石。全诗通过对“三藏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爱护树木、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态度和信念。
首联“沉黎厅前三藏梨,老虎须牙龙甲皮”,诗人以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三藏梨的特征:梨树的叶子犹如老虎的须牙,树干则如同龙的甲皮,生动而奇特。
颔联“我来与国惜乔木,尚幸出屋繁孙枝”,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爱国者,关心国家的生态环境,呼吁人们对树木的关爱与呵护,同时也庆幸这棵梨树能茁壮成长,结出累累硕果。
颈联“春风千花玉叶碎,秋日万子金圆垂”,通过对比春、秋两季的景象,展示了三藏梨在不同季节中的美丽风采,既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也隐含了对时间的感慨。
腹联“问禅谁是栢树子,听讼漫逐棠阴移”,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寓意深长。其中,“问禅谁是栢树子”,以禅宗公案问道,表达出了生命的虚无;“听讼漫逐棠阴移”,借用《庄子·至乐》的寓言,传递了人生的无常和无法把握命运的无奈。
末联“雪香楼头终日坐,纸尾自书三百颗。他时若问相公槐,我为改名罗汉果”,则是诗人对自身生活的写照和对未来的期许。在清香四溢的楼阁中整日静坐,潜心研究梨子的特性,期待着有一天能成为一棵为国为民服务的参天大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藏梨》是南宋诗人李石的一首咏物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在这首诗中,李石通过对三藏梨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李石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热爱文学,尤其擅长诗歌创作。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后因战乱而辞官回乡,过着隐居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南宋末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蒙古帝国的崛起,使得南宋面临着严重的外患压力。同时,国内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也日益严重。在这个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都选择了逃避现实,转向了文化、艺术的追求。李石也是如此,他通过诗歌创作,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文化的传承。
在《三藏梨》这首诗中,李石以三藏梨为喻,表达了他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他认为,人生就如同三藏梨一样,既有甜也有苦,既有生也有死。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过客,但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意义和价值。同时,他也强调了对文化的传承和坚守,认为只有通过文化和教育的传承,才能使人类文明不断延续和发展。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