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日至九江过陈汉卿
行路伤徂岁,思家伫远情。
云迷五尺道,春动九江城。
耆旧无元亮,交游得仲卿。
尊前见芳草,已似唤愁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旅途中感叹时间的流逝,思念家人时驻足观望远方。
云雾笼罩着狭窄的道路,春天来临之际九江城的生机开始萌动。
身边的故友没有陶渊明那样豁达,但结交的朋友中也不乏有像钟子期这样的人才。
在酒桌前看到繁茂的芳草,似乎已经唤起心中的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正月二日至九江:正月二日,农历新年后的第二天;九江,指长江流经江西省九江市的一段,因江水分九条支流而得名。
2. 陈汉卿:人名,字元亮,南宋时江西德化(今九江)人,曾任湖州太守。
3. 五尺道:古代道路宽度的一种标准,即宽约五尺的道路。
4. 耆旧:指年长而有声望的人。这里指陈汉卿。
5. 元亮:陈汉卿的字。
6. 仲卿:人物不详,可能是诗人的朋友。
7. 尊:同“樽”,酒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晁公溯在正月二日到达九江时所作。诗中表达出作者旅途中的感伤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首先描绘了云雾弥漫的道路和春动的九江城市景象,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接着,诗人提到自己失去了一位叫做元亮的故友,然而幸运的是还有仲卿这样的朋友陪伴在身边。最后,面对酒宴前的芳草,诗人感叹岁月催人老,愁绪油然而生。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将作者内心的忧郁与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正月二日至九江过陈汉卿》是南宋诗人晁公溯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歌创作于公元1164年,正值南宋与金国战争频繁的时期。诗人在正月二日抵达九江,在此遇到了朋友陈汉卿,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段时间里,晁公溯作为南宋朝廷的官员,一直关注着国家的局势。他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对于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此外,当时南宋与金国的战争也影响了文人墨客的生活和创作。许多文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他们的作品也因此充满了家国情怀和个人感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晁公溯的这首诗虽然看似平淡,但却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战争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