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逢故人
岁暮长安客,相逢酒一杯。眼前闲事静,心里故山来。
池影含新草,林芳动早梅。如何不归去,霜鬓共风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时光荏苒,在这岁末的长安城,我们成为了旅人。幸而能与您相遇,共度这一杯酒的时光。此刻浮华琐事已然远去,心灵却飞向了那遥远的故乡。池塘的水面映照出嫩绿的新草,树林里的芳香则唤醒了早春的梅花。为什么要不回家去呢?让我们共同面对这岁月的痕迹,任凭风霜染白了我们的双鬓。
去完善
释义
1. 长安: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古称,也是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
2. 故山:故乡,指诗人的出生地。
3. 新草:春天新生的青草。
4. 林芳:树林中的香气。
5. 早梅:早春开放的梅花。
6. 霜鬓:满头白发的形象,形容年老的样子。
7. 风埃:风尘,尘埃,这里指世尘纷扰。
去完善
赏析
《长安逢故人》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岁末的长安与故人相逢的情景。首联“岁暮长安客,相逢酒一杯”,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与故人在长安相遇的喜悦。颔联“眼前闲事静,心里故山来”,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故乡的思念。
颈联“池影含新草,林芳动早梅”,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慨。尾联“如何不归去,霜鬓共风埃”,则是诗人对故乡的渴望和对自己年华已老的无奈。
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一种深深的乡愁和对人生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安逢故人》是唐代诗人吴融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致在公元896年前后,时值唐末五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
此时的吴融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在官场上的地位并不显赫,因此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然而,正是这种人生经历,使他更加珍视与朋友们的交往。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吴融在长安街头遇到了一位久违的故人,顿时激起了他心中的感慨。
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是风起云涌,战乱频繁。唐朝末年,各地藩镇割据势力逐渐崛起,中央政权日益衰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于友情的渴望更加强烈,因为在乱世之中,亲朋好友是唯一的依靠。
因此,这首《长安逢故人》既是吴融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通过描绘与故人重逢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