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闲吟鲍照赋,更起屈平愁。莫引西风动,红衣不耐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闲暇时吟咏鲍照的诗赋,更加勾起了屈原的忧愁。请不要让西风吹动,因为这红色的衣物无法抵挡秋天的寒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鲍照赋:指鲍照的《芙蓉赋》。鲍照,南朝刘宋时文学家,有《鲍参军集》传世。
2. 屈平愁:屈原的忧愁。屈平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诗人,亦即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被逐出郢都。屈原忧国忧民,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3. 西风:秋风。因为秋风来自西方,所以叫西风。
4. 红衣:红色的荷花花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芙蓉》,是唐朝诗人陆龟蒙所作。诗中通过描写芙蓉花的美丽与孤独,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
首句“闲吟鲍照赋”,鲍照是一位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悲壮,被誉为“才子”。这里作者借用鲍照的诗赋来形容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认可和自豪。同时,“闲吟”一词也暗示了作者此刻的悠闲心境,为后面的情感转折做了铺垫。
次句“更起屈平愁”,屈平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著名诗人,他忧国忧民,最后投江自尽。这里的“更起”意味着作者的忧愁加深,他开始体会到屈原的哀愁。“屈平愁”则象征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第三句“莫引西风动”,西风在这里代表秋天的肃杀之气,而“莫引”则是作者对自然的请求,他希望秋风不要吹起,让芙蓉花能在秋天保持鲜艳。这一句既是对芙蓉花的怜惜,也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末句“红衣不耐秋”,红衣指芙蓉花,“不耐秋”意味着芙蓉花在秋天难以抵挡寒冷的侵袭,即将凋谢。这一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同时也呼应了前面的“屈平愁”,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芙蓉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在形式上,它采用了拟人化和用典的手法,使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和深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芙蓉》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晚期,大约公元850年左右。这是诗人陆龟蒙晚年的作品,他在诗中以芙蓉自喻,表达了自己高尚的品质和坚贞的节操。
在创作这首诗时,陆龟蒙正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唐朝末年,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陆龟蒙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对社会现状深感忧虑。他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取得功名,这使得他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深深的失望。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以诗歌为武器,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个时代,诗歌被视为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关怀的重要载体。许多文人都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关爱。陆龟蒙也不例外,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这首《芙蓉》中,他以芙蓉的形象来比喻自己,表达了即使面临困境,也要保持清白高洁的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