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太和寺同根红白梅
雪影萧萧带晚霞,胭脂灼灼傍铅华。
孤山夜合连枝木,一树春分二色花。
牛继马来几换骨,鹤乘鸾去忽通家。
向来逋老题诗处,曾有红裙拂碧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雪花在空中飘荡,映射着天边的晚霞;花朵就像涂抹了浓艳的胭脂,与那华丽的色彩相互辉映。
夜色笼罩下的孤山,树木仿佛是连在一起的,在春天里,一棵树上会开出两种颜色的花。
这里曾有过许多牛马易主的故事,也有过仙鹤与神鸾的传说。
那个叫做逋老的诗人曾经在这里写下诗篇的地方,曾经有一位穿着红色衣裙的女子轻轻拂去了覆盖在纱窗上的尘土。
去完善
释义
1. 赋:古代一种文体。2. 太和寺:寺庙名称,具体所指需结合背景知识。3. 同根红白梅:即同一棵树上的白梅与红梅。4. 雪影萧萧:指梅花在雪中的影子。5. 胭脂灼灼:形容红梅的颜色鲜艳。6. 铅华:指白梅的颜色。7. 孤山夜合连枝木:指古时的杭州西湖孤山,山上有著名的梅花。8. 一树春分二色花:指同一棵树上开出了两种颜色的花朵。9. 牛继马来:代指朝代更替。10. 鹤乘鸾去:指神仙离去。11. 忽通家:突然找到了同道中人。12. 逋老:指宋代诗人林逋。13. 红裙拂碧纱:指美丽的女子为梅花题诗。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赋太和寺同根红白梅》中,诗人艾性夫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太和寺中同根而生的红白梅花的景象。首先,诗人通过“雪影萧萧带晚霞,胭脂灼灼傍铅华”的描述,为我们展现了白梅花在夕阳余晖下的绰约风姿,以及红梅花如同胭脂般鲜艳的色彩。这种对比手法使两种梅花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紧接着,诗人用“孤山夜合连枝木,一树春分二色花”的诗句,形象地展示了红白梅花共生的情景,它们在同一棵树上盛开,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视觉效果。这使我们不禁想象出那美丽的画面:夜幕降临,月光洒在枝头,白梅花与红梅花相互依偎,共同迎接春天的到来。
随后,诗人通过“牛继马来几换骨,鹤乘鸾去忽通家”的诗句,表达了时光荏苒、世事沧桑的感慨。这两句诗句寓意着虽然经历了几度沧桑,但红白梅花依然顽强地生长着,它们犹如那些历经磨难却仍能保持本真的高尚品质的人们。
最后,诗人以“向来逋老题诗处,曾有红裙拂碧纱”作为结尾,表达了对昔日在此题诗的隐逸之士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这些梅花曾吸引过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从而进一步突显了梅花的魅力与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赋太和寺同根红白梅》是南宋诗人艾性夫创作的咏物诗。这首诗歌颂了梅花的高洁品质,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正值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艾性夫作为一名文人,深感世事沧桑,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在游历太和寺时,看到寺内的同根红白梅,灵感迸发,写下了这首《赋太和寺同根红白梅》。
人生际遇:
艾性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虽然有着才情横溢的才华,但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曾经试图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但多次失败。这使得他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失望,转而寄情山水,以诗文抒发内心的情感。
时代背景:
南宋末年,金兵入侵,国家局势岌岌可危。朝廷内部党派纷争,政治腐败严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都对国家前途感到忧虑。艾性夫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国家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