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酬邻僧惠古杭芦管兔毫

标题包含
酬邻僧惠古杭芦管兔毫
黄芦笠泽剪秋雨,褐兔中山俘饱霜。 千里能随云衲远,数君肯顾草庐荒。 无情书传方高阁,何处尘埃有画墙。 留与素翁修菊谱,寒花吹入墨云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艾性夫(1904年-1996年),原名李毓珍,字性夫,号逸翁,笔名艾性夫。他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学者和教育家,被誉为“书坛泰斗”。 艾性夫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黄色的芦苇在吴江河畔剪断了秋雨的愁绪,深褐色的兔子在中山市捕获了饱经风霜的感觉。相隔千里也能随着飘渺的云雾而去,一起追随几位好友共同欣赏这荒野中的破旧草屋。无情的书信往来犹如传递着高高的楼阁,哪里的尘土之中藏匿着彩绘的围墙呢?留给洁白的陶翁一起研究菊花品种,寒意中的花朵随风翻涌,散发出墨汁般的香气。
去完善
释义
1. 黄芦:黄色芦草,比喻秋天的景色。 2. 笠泽:江南地区的古泽名,这里泛指江南水乡。 3. 褐兔:暗褐色兔子,比喻坚韧的品质。 4. 中山:五岳中的中岳嵩山,这里泛指高山地区。 5. 云衲:僧人的衣袖,这里借指僧人。 6. 草庐:茅屋,这里指诗人自己的住处。 7. 高阁:高楼,这里指书楼。 8. 画墙:有画的墙壁,这里指富贵人家的墙壁。 9. 素翁:指邻居的僧人。 10. 菊谱:关于菊花种植的书籍。 11. 寒花:寒冷季节盛开的花,这里指菊花。 12. 墨云:形容书法艺术的高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山林中的景色,以及作者与邻僧之间的情谊。首句以“黄芦笠泽剪秋雨”来形容秋天细雨连绵的景象,而“褐兔中山俘饱霜”则暗示了秋日的寒冷。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生机。 接着诗人以“千里能随云衲远,数君肯顾草庐荒”表达了对邻僧的感激之情。这里用“云衲”来形容邻僧的超脱世俗的形象,同时“千里”和“草庐荒”也表达了作者隐居生活的清贫。 “无情书传方高阁,何处尘埃有画墙”两句,诗人以高楼画壁的无情反衬出他对邻僧关爱的珍视。其中“无情”与“何处尘埃”都流露出诗人对世间事物虚无的感慨。 最后一句“留与素翁修菊谱,寒花吹入墨云香”中,“素翁”是诗人的自称,表达了他与邻僧共同探讨菊花品种的闲情逸致。而“寒花吹入墨云香”则象征着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也预示着虽然秋天已尽,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将如花香般长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酬邻僧惠古杭芦管兔毫》是南宋末年诗人艾性夫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65年左右,正值南宋灭亡的前夜,蒙古大军南下的动荡时期。 艾性夫生活在这一特殊时期,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对这首诗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南宋末年的知识分子,艾性夫见证了国家衰亡、社会动荡的历史变迁。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在创作《酬邻僧惠古杭芦管兔毫》时,艾性夫正处于中年,他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感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厚的内涵。当时的南宋朝廷软弱无能,蒙古铁骑不断南下侵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艾性夫选择与邻僧相互扶持,共同度过艰难时光。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歌之中,通过对古杭芦管兔毫的赞美,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