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还乡道中闻杜鹃

标题包含
还乡道中闻杜鹃
才次乡关得此禽,五更啼处九春深。 谁知枕上情无限,物是人非古到今。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黄裳(1919年-2012年),原名容鼎昌,字黄裳,笔名黄裳,山东益都人,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 他于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晋察...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刚才在故乡的田园里捕捉到了这只鸟,它五更时分鸣叫的地方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谁知道在枕头上寄托了无尽的思念之情,而事物依旧,人事已非,从古到今皆是如此。
去完善
释义
1. "才次乡关":这里指的是诗人刚刚离开家乡,抵达一个类似驿站的地方,准备继续前行。"次"指临时停留或暂时居住;"乡关"即故乡的城门。 2. "得此禽":这里是说诗人听到了杜鹃鸟的叫声。"此禽"就是指杜鹃鸟,也叫布谷鸟。 3. "五更啼处":"五更"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单位,大约对应现在的凌晨三点至五点;"啼"是鸣叫的意思。这句是说在凌晨时分,诗人被杜鹃鸟的叫声惊醒。 4. "九春深":这里的"九春"表示春天已至晚期,"深"就是接近尾声的意思。整句话就是说诗人听到杜鹃叫声的时候,已经是春天的尾声了。 5. "谁知枕上情无限":这句话意思是诗人听到杜鹃叫声之后的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因为这是一份深深的思乡之情。"枕上"指躺在床上,这里可理解为诗人的思绪沉浸在思乡之中;"情无限"指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无法用言语形容。 6. "物是人非古到今":这句是说虽然景物依旧,但是人事已非,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物是人非"是指景物未变,但人已不是原来的人;"古到今"是诗人感叹这种情景从古到今一直存在。
去完善
赏析
《还乡道中闻杜鹃》是南宋诗人黄裳的一首描绘乡思之情的诗作。诗人以杜鹃鸟的啼鸣为线索,表达了游子在归乡的途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抒发了诗人在旅途中听到杜鹃啼鸣时的感慨与哀愁。 首句“才次乡关得此禽”,以点明诗人的所在位置:刚刚到达故乡的关卡,就听到了杜鹃鸟的啼鸣。杜鹃的叫声,让诗人想起了故乡的种种美好回忆。 第二句“五更啼处九春深”,描述了杜鹃鸟在五更时分(凌晨)开始啼鸣,而此时的春天已经进入了深浓的阶段。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进一步表达了对故乡春天的深切眷恋。 接着,第三句“谁知枕上情无限”,则是诗人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杜鹃的叫声比作自己的乡思之情,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这种情感深沉而无尽,让人难以忘怀。 最后一句“物是人非古到今”,则是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尽管故乡的一草一木仍在眼前,但故人却早已离去,让人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诗人以这句作为结尾,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令人回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还乡道中闻杜鹃》是宋朝诗人黄裳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首先,关于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960-1127年),具体年份已无从考究,但可以从诗中的内容推测出此时正值春天或初夏。 其次,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黄裳(1043-1130年)字文质,号兼山,福州福清(今福建福清)人。他曾任端明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黄裳在北宋时期游历了全国各地,曾多次回到家乡,因此在回乡途中写下了这首《还乡道中闻杜鹃》。 最后,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战争和政治斗争不断。黄裳作为一个朝廷官员,他的诗歌创作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如《还乡道中闻杜鹃》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眷恋,以及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都体现了北宋时期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