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虫
一气动芒沕,鸣虫应清商。
天机发天籁,托彼蛩与螀。
凄然起秋声,感我彻肺肠。
幽思不自识,远兴来何方。
至音有如此,始晤韶与章。
风霜入凄断,月露皆悲凉。
天地有声乐,呻吟委寒荒。
尔非丝竹奏,那得登君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阵气流涌动,振动了草木间的静谧;伴随着秋天宁静的夜晚,是鸣虫们奏响着它们的篇章。它们是大自然的歌声,寄托在秋天的蟋蟀和寒蝉中。这悲凉的秋声让我心情为之触动,深入肺腑。深思之下,我不知道这份哀愁来自何处。
然而极致的音乐便是这样,它能让我们看见美的所在,也能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乐章。风霜袭来,使得秋天的声音更加深刻;月下的寒露也带着悲伤和寒冷。自然界中有着无尽的音乐,而那份悲伤的声音只能在无人的荒野中独自低吟。这并不是来自乐器的美妙旋律,所以它无法登上华美的厅堂。
去完善
释义
1. 游次公:南宋诗人,字子正,号西屏,浙江淳安人。
2. 一气:指自然界中的一种律动或节奏。
3. 芒沕:形容草木在风中摇曳的样子。
4.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此处代指秋天的气息。
5. 天机:自然的奥妙,这里指秋天来临的自然变化。
6. 天籁:自然界的声音。
7. 蛩与螀:指蟋蟀和蝉两种昆虫,这两种昆虫是秋天常见的鸣虫。
8. 凄然:形容悲伤、凄凉的情绪。
9. 彻:穿透。
10. 幽思:深沉的思绪。
11. 远兴:遥远的思绪或想象。
12. 至音:最美的音乐,此处指秋天的声音。
13. 韶:美好的事物。
14. 章:诗篇,此处指诗歌。
15. 风霜:寒冷的风和霜冻,这里是形容秋天的天气。
16. 凄断:极其凄凉。
17. 月露:月光和露水,这里是形容秋天的夜晚。
18. 哀乐:悲伤和快乐,这里是指人们对秋天的复杂情感。
19. 呻吟:这里是形容秋天虫鸣的声音。
20. 委:任凭,听任。
21. 寒荒:寒冷的荒野。
22. 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是指音乐。
23. 登君堂:登上贵族的殿堂,这里是指将秋虫的鸣声视为高雅的艺术。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秋天虫鸣的诗词。诗人以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思考,将读者带入一个由自然之音引发的意境之中。诗人在开篇便用“一气动芒沕,鸣虫应清商”两句点明主题,用“一气动芒沕”暗示秋天的来临,以“鸣虫应清商”表达对秋天虫鸣的感知。接下来的“天机发天籁,托彼蛩与螀”则通过描绘蟋蟀、寒螀等秋虫的特点,进一步突显出秋天的气氛。
接下来,诗人借助“凄然起秋声,感我彻肺肠”以及“幽思不自识,远兴来何方”表达自己的情感。“凄然起秋声,感我彻肺肠”传递出诗人被秋天虫鸣所感染的心情,表现出诗人的真实感受。而“幽思不自识,远兴来何方”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情感的思考,他试图理解这突如其来的情感,但又无法找到明确的答案。
在诗人对情感进行了一番深入探索后,他用“至音有如此,始晤韶与章”以及“风霜入凄断,月露皆悲凉”表达了对秋虫之声的赞美。诗人认为这是最美妙的音乐,其魅力使他对声音之美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紧接着的“天地有声乐,呻吟委寒荒。尔非丝竹奏,那得登君堂”则表达出诗人对那些没有进入贵族殿堂的音乐的肯定,他认为这些音乐同样值得尊重。
总之,诗人通过对秋天虫鸣的描绘和感悟,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秋日景象,同时也传达出自己对生活哲理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虫》是南宋诗人游次公创作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78年至1185年间,这是南宋孝宗时期,正值金国与南宋和战之际。
在这一年代,游次公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原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曾担任太常博士、起居舍人等职务。然而,由于他在政治上的直言不讳,触怒了权贵,被贬谪至江西一带。在流放期间,他深切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也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他的作品也因此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在这一时期,南宋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金国对南宋的军事压力日益加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与此同时,朝廷内部斗争激烈,皇帝与权臣之间的权力争夺不断。这种时代背景使得游次公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