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韩愈见大颠图赞

标题包含
韩愈见大颠图赞
毡拍板,无孔笛。 省要乞一言,虚空轰霹雳。 临机不解,转身又却。 随他声色非声色,洞庭湖外千峰碧。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智愚,俗姓陈,字无智,号虚堂,法号释智愚,南宋时期禅宗高僧。他生于1185年,卒于1269年,享年84岁。 释智愚出生于浙江台州临海县(今浙江省临海市)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草地上的一块拍打用的木板,是一支没有孔洞的横笛。 想要省略掉一句话的内容,虚空之中犹如打雷般轰鸣。 在面对情况时无法理解其意,转过身去却又放弃了解释。 任凭他人说那些音与色的区别,洞庭湖外的一片绿意盎然的高峰。
去完善
释义
1. 毡拍板:指唐代诗僧韩愈在大颠禅师处参禅时使用的道具。 2. 无孔笛:比喻不沾染尘世的超脱境界。 3. 省要:简略;扼要。 4. 一言:这里指禅宗的顿悟法门。 5. 虚空:佛教用语,指无法触及的真实存在。 6. 轰霹雳:形容震撼人心的力量。 7. 临机:面对事物变化所展现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8. 洞庭湖:位于湖南湖北两省之间的大型淡水湖。 9. 千峰碧:描述壮丽山水景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表现了诗人与韩愈见大颠图时的感想和体悟。首句“毡拍板,无孔笛”形象地展现了诗人面前的乐器,以毡拍板和无孔笛暗含禅宗哲学,强调参禅者的心境和领悟。接下来的诗句“省要乞一言,虚空轰霹雳。临机不解,转身又却。”表现出韩愈在与大颠交谈过程中的心灵碰撞,揭示出参禅者面临困惑和执着时的心灵挣扎。 诗中的“随他声色非声色,洞庭湖外千峰碧。”更是将场景从寺庙拉到了山水之间,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豁达与开阔心境的追求。诗人以一种超脱的态度看待世间万物,既体现了禅宗的参禅境界,也传达出了自己对人生旅途的独特见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以其生动的画面、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文字,展现出了诗人在参禅过程中的领悟与成长,以及其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韩愈见大颠图赞》是释智愚的一首五言绝句,创作于北宋末年(公元960-1127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历经唐末五代的动荡之后逐渐步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佛教文化在民间广泛流传,文人墨客们也纷纷参与到佛禅诗的创作中来。 释智愚,生卒年不详,字拙庵,号愚庵,北宋著名僧人,以诗才名世。他才华横溢,尤善咏史抒怀,对历史典故有深厚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在《韩愈见大颠图赞》中,他以韩愈和禅宗高僧大颠的关系为切入点,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 在这段时期,释智愚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士大夫。他与当时的文人骚客交流心得,探讨诗歌创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释智愚创作出了许多富有哲理、意境深远的作品,成为北宋末年的一位杰出的诗人。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