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蠲流亭
乌伤仇览仙,一弓扁蠲流。
清流从谁蠲,浊流石之幽。
石之幽定可,齿齿翻成忧。
君看得失珠,象罔无全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乌伤地区的仇览仙人,如同一支利箭穿越了时间的长河。
他的故事里,清澈的河流源于谁的力量?浑浊的河水又是如何流向幽静的石头?
石头的沉静无疑回答了问题,但破碎的牙齿却传递了深深的忧虑。
看透了得与失的本质,你便会明白,那混沌中失去的全牛不过是大象无形的体现。
去完善
释义
"乌伤仇览仙":乌伤指浙江义乌,是古地名;仇览仙应为人名,具体不详。
"一弓扁蠲流":扁表示舟船,一弓形容距离之短,蠲流是指清洁的流水。
"清流从谁蠲":意为清澈的水来自于谁的贡献。
"浊流石之幽":指浑浊的水源于石头下的暗处。
"石之幽定可":指石头下的暗处或许可以被澄清。
"齿齿翻成忧":比喻由小事引起大忧虑。
"君看得失珠":指君主是否能看清楚事情的是非得失。
"象罔无全牛":象罔是传说中的国家,这句寓意在此国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牛。
去完善
赏析
《寄题蠲流亭》赏析:
这首诗通过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得失、善恶的看法。诗中的“乌伤仇览仙”一句,用乌伤仇览仙境的传说,暗示了人世间的善恶斗争和美好理想。接下来,“一弓扁蠲流”描绘了清净的溪流,象征着纯洁美好的境界。而“清流从谁蠲,浊流石之幽”则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清流从何而来,浊流又是如何形成的。这表明了善恶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无奈。
“石之幽定可,齿齿翻成忧”两句,诗人以石头之幽暗为例,说明即使是在看似幽暗的地方,也可能隐藏着光明。而人们往往因为眼前的困境而感到忧虑,忽视了潜在的机遇。最后,“君看得失珠,象罔无全牛”则是提醒人们要像寻找失落的珍珠一样,用心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好,不要让世俗的纷扰蒙蔽了双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题蠲流亭》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是唐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文学创作,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唐士耻便是其中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在《寄题蠲流亭》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唐士耻通过描述蠲流亭的美景,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然而,在这祥和的表面下,却隐藏着深深的忧虑。当时的社会风气趋于奢侈浪费,官员腐败,民不聊生。这种黑暗的社会现实让唐士耻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诗歌来唤起人们的关注,从而改变社会现状。
此外,唐士耻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也不高,这可能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民众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关心,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总的来说,《寄题蠲流亭》这首古诗是在唐代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它既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普遍社会问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