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兴善寺隋松院与人期不至
青青伊涧松,移植在莲宫。藓色前朝雨,秋声半夜风。
长闲应未得,暂赏亦难同。不及禅栖者,相看老此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涧松,移植到了莲花宫殿。苔藓的颜色透露了前朝的雨,秋天的风声在半夜里吹拂。长久的闲暇时光未曾获得,短暂的欣赏也难以与人分享。比不上那些参禅的人,他们彼此看着岁月在这之中老去。
去完善
释义
1. 伊涧:古代河南洛阳的一条河流。
2. 莲宫:指寺庙。这里指兴善寺。
3. 藓色前朝雨:藓色,苔藓的颜色;前朝雨,古时的雨水。
4. 禅栖者:指僧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青松为主体,展现了一幅宁静悠远的画面。前两句描绘了伊涧松的翠绿和移植的场景,为读者勾勒出一个美好的环境。接下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述出苔藓的颜色和秋天的风声,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立体感。中间四句传达了诗人的遗憾,即使短暂欣赏也难以与其他人共享。结尾则表达了诗人羡慕禅僧的生活,能够与青松相守到老。全诗层次分明,情感真挚,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题兴善寺隋松院与人期不至》是晚唐诗人崔涂的作品,创作于公元877年前后。此时正值唐末乱世,朝政腐败,战乱频发,民生疾苦。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崔涂深感到社会的不公和人情的冷漠,他曾在诗中写道:“乾坤满惊动,岁月屡亏盈。”表达了他对这个时代的深刻忧虑。
在这一时期,崔涂人生坎坷,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直至晚年才登进士第。这期间,他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也饱尝了离愁别绪。在创作这首诗时,崔涂正与朋友约定在兴善寺隋松院相聚,然而友人未能如约前来,令他倍感失望和孤独。
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不太平。唐朝末年,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皇帝昏庸无能,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壮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们纷纷寻求自己的精神寄托,有的人选择了归隐山林,有的人则投身于公益事业。而崔涂则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