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王孙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可悲啊,王孙们切记不要疏忽大意,那象征着盛世荣光的五陵佳气永远不会消散。

去完善
释义
五陵:指西汉五位皇帝的陵墓,象征盛世气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长安城沦陷后的惨状以及皇室子弟的流离失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无限同情。开篇以“头白乌”营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暗示局势的危急。接着描述了王孙贵族从昔日的锦衣玉食到如今的颠沛流离,形成了鲜明对比。中间部分则刻画了叛军的残暴和朝廷军队的无奈,进一步突出了时代的悲剧性。结尾处寄寓了对未来的希望,相信盛唐气象终将再现。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杜甫的《哀王孙》创作于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具体时间约为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此时正值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逃难,国事危急之时。
在这一年,由于战争的影响,百姓疾苦,社会秩序混乱,国家的繁荣与安宁受到严重威胁。杜甫作为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诗人,深为百姓的苦难和国家的危亡忧虑。他四处奔波,亲眼目睹了许多战乱中的惨状,深深痛感于此。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杜甫创作了《哀王孙》一诗。王孙,在这里指的是皇室子孙,他们本应受到优待和保护,却因战乱流落民间,陷入困境。这首诗通过对这些不幸的王孙们表达同情和哀悼,反映出国家危亡、人民苦难的现实,以及杜甫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