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
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初秋赏月夜,平阔的草木带着夕阳的余晖。
热气能遮挡月光,但无法阻止洗衣石的捣衣声穿透云雾。
明亮的灯光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老僧人正在诵读深奥的经文。
尽管常常谈论中元节,但在儒家经典中却少有记载。
去完善
释义
【初秋】: 即立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平楚】: 即指树木稀疏的原野。
【斜曛】: 夕阳的余晖。
【华灯】: 精美的灯具。
【老衲】: 此处指年老的僧人。
【儒书】: 儒家经典著作。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中元节的诗词。初秋的夜晚,诗人看到了平坦的树木和落日的余晖,这里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中元节的气氛。虽然炎热的暑气还没有完全散去,但已经影响不了明亮的月光。同时,远处传来的捣衣声似乎并没有被厚厚的云朵阻挡。这表明诗人在环境描写上的细致入微,以及对声音和光线的独特感悟。接着,他观察到寺庙里的华灯漂浮在水面上,而老和尚则在诵读着有关阴间的经文。最后,诗人提到儒家的经典中并未提及中元节,透露出一丝遗憾的情感。这首诗不仅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声音表达了对中元节的敬意,还传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元》是南宋著名文学家仇远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公元1189年至1264年之间。这段时间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为尖锐的时期,金朝与南宋的对立、元朝的崛起以及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使得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仇远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文人,他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多次被荐举为官,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关注民生疾苦,抒发家国情怀。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同时,这个时代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诗歌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既有辛弃疾、陆游等以豪放派著称的诗人的作品,也有仇远等以婉约派为主调的诗人之作。他们的诗歌创作丰富了当时的文学风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