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令藏春坞三首 其三
花发武陵源,水满蓝桥路。
人面相映红,迎笑得崔护。
蜂蜨谩纷纷,寻春不知处。
时见一叶红,相随水东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花朵盛开在武陵源,湖水漫过蓝桥路。
人们相互映衬满面红光,笑着迎接崔护。
蜜蜂蝴蝶纷纷扬扬,寻找春天却不知去处。
不时看见一片红叶,随着流水向东远去。
去完善
释义
花发:盛开的花朵。
武陵源:代指桃花源。这里采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
蓝桥路:指的是中国的爱情神话之一“尾生抱柱”的故事发生地,形容爱情的忠贞不渝。
人面:比喻美丽的女子。相印红:相互衬托出彼此的美貌。
迎笑:含笑迎接。
崔护:唐朝诗人,曾在清明节拜访一位美丽女子,后因相思而作诗《题都城南庄》。
蜂蝶:蜜蜂和蝴蝶,这里喻指游人和探访者。
谩纷纷:繁多纷扰的样子。
寻春:找寻春天的踪迹。
一叶红:一片落叶般的红色,这里暗喻红叶。
相随水东去:随着流水向东而去,意味着时间消逝、美景不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题杨令藏春坞三首 其三》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首句“花发武陵源”展示了春天到来之时,繁花似锦的美景,令人陶醉。紧接着的“水满蓝桥路”则描绘了春水初生,水面上升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接下来的“人面相映红,迎笑得崔护”一句,通过描述人物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展现了春天的美好。诗中的“蜂蝶谩纷纷,寻春不知处。时见一叶红,相随水东去。”则表现了春天里蜜蜂蝴蝶忙碌采蜜的场景,以及春天短暂的美好。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杨令藏春坞三首 其三》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著名文人孙觌。据史书记载,孙觌于公元1081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门第,他的家族在当地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少年时期,孙觌就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被誉为神童。
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00年至1140年之间,这个时期的北宋正处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由于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对外政策的失误,导致了民不聊生、国库空虚的局面。
在这期间,孙觌的人生际遇也颇有些波折。他曾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却因正直清廉的性格,多次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以天下为己任,关心民生疾苦,积极参与社会改革。
时代背景方面,当时北方的辽国和金国不断侵扰北宋边境,使得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也日益激烈,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主张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财政危机,但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种复杂的政局对孙觌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