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陟遐上人游天台

标题包含
送陟遐上人游天台
万叠赤城路,终年游客稀。朝来送师去,自觉有家非。 石净山光远,云深海色微。此诗成亦鄙,为我写岩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姚合(777年-843年),字大凝,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 姚合出身贫寒,年轻时曾以卖药为生。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歌创作。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情感的古文诗篇。其现代白话文的译文如下: 层层叠叠的红色山路,整年之中游客稀少。早上送别师傅离去,感觉自己已经不像一个有家室的人。山石纯净,山光遥远;云海深邃,海色微弱。这首诗虽然写得有些粗陋,但还是请为我写在岩石的缝隙中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送陟遐上人游天台:指送别和尚陟遐去天台山游览。 2. 万叠赤城路:形容天台山山路曲折,有千重万叠。 3. 赤城:浙江省天台县境内的天台山。 4. 终年游客稀:指一年到头游人稀少。 5. 朝来送师去:早上为师傅送行。 6. 有家非:觉得在家的日子不如出游。 7. 石净山光远:形容山上的石头干净,山色遥望。 8. 云深海色微:云雾之中,大海的颜色若隐若现。 9. 此诗成亦鄙:这首诗就算写成也不值得一提。 10. 岩扉:山岩缝隙中生长的植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送法师游天台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其行旅的期许以及对佛法的敬重。首联以“万叠赤城路”描述天台山的路径艰险且遥远,用“终年游客稀”强调其地的幽寂;颔联则通过自我感觉到家中的空虚,进一步强调了此次送行的意义以及对于法师出行的期待;颈联用“石净山光远,云深海色微”形象地展现了天台山的环境与氛围,寓意着远离尘世纷扰、追求佛理真谛的隐逸生活;尾联则以“此诗成亦鄙”的自谦之词表达了自己写作此诗的质朴初衷,同时请求法师将自己的这份期许写于岩石之上,以此寄托对法师的深深祝愿。整首诗体现了诗人清旷脱俗的胸怀,既有对远行游僧的关心,也有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陟遐上人游天台》这首古诗创作于晚唐时期,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当时社会繁华,佛教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结交僧侣,探讨佛法。 这首诗的作者姚合在晚唐时是一个有名的士人,他精通文学,才华横溢。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这可能也是他选择与僧侣交往的原因之一。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姚合可能已经经历了一些人生的挫折,对于世事无常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因此,他将这些感悟融入到诗歌中,借助于“台岳峰高”、“石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对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 与此同时,晚唐时期正是佛教鼎盛的时期,天台宗作为唐代最为重要的佛教流派之一,在当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天台山的秀丽风光和神秘的宗教气息,也使得它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和僧侣修行的好去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姚合为朋友陟遐上人送行,希望他能畅游天台,寻找内心的安宁与平静,这也是诗人对朋友的期许和祝福。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