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周十七起居
冬冬九陌鼓声齐,百辟朝天马乱嘶。
月照浓霜寒更远,风吹红烛举还低。
官清立在金鑪北,仗下归眠玉殿西。
莫笑老人多独出,晴山荒景觅诗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冬季的时候,大街上的锣鼓声此起彼伏;众多官员骑马朝天子朝拜时马蹄声杂乱。月光洒在浓重的霜露上,显得寒气更重;而寒风则吹动着红色的蜡烛,使其摇摇晃晃。官员们清正廉洁,在金炉旁边履行职责;而结束任务后则在宫殿西侧入睡。不要嘲笑那些经常独自外出的人,因为他们正在寻找诗歌灵感的来源,探索着大自然的壮美和宁静。
去完善
释义
1. 冬冬:拟声词,形容鼓声有节奏地响动。
2. 九陌:指都城内的繁华街道。
3. 百辟:诸侯、地方官员。
4. 天马:骏马,这里比喻达官贵人。
5. 月照浓霜寒更远:形容月亮照亮了浓重的霜露,显得更加寒冷。
6. 金炉:金属制作的香炉。
7. 仗下归眠玉殿西:侍卫退下之后,在宫殿西侧休息。
8. 莫笑:不要嘲笑。
9. 晴山荒景:晴朗的山川,荒芜的景色。
去完善
赏析
《寄周十七起居》这首诗描绘了朝堂的庄重氛围以及诗人独居寻诗的心境。首联“冬冬九陌鼓声齐,百辟朝天马乱嘶”,通过描绘朝廷上隆重的仪式和纷杂的马鸣,展现出朝廷的庄严肃穆。颔联“月照浓霜寒更远,风吹红烛举还低”,以月光映照下的浓霜和摇曳的红烛为象征,暗含朝臣们内心复杂的情感。颈联“官清立在金炉北,仗下归眠玉殿西”,用金炉和玉殿的象征意味,展现出了诗人在朝为官的清正形象。尾联“莫笑老人多独出,晴山荒景觅诗题”,点明了诗人独立探寻诗意的心志,使整首诗的意境更为深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周十七起居》是唐代诗人姚合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在这段时间里,姚合经历了进士及第、任监察御史等人生阶段,逐渐崭露头角。
当时正值中唐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渐复苏。然而,宦官专权、党争激烈等问题仍然困扰着朝廷。姚合作为朝中官员,可能对这些现象有所感触,因此他选择以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时事的关注和对友人的思念。
在诗歌中,姚合表达了对友人周十七的深深挂念,希望他能保重身体,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同时,他也暗示了自己在朝中的处境,希望能得到友人的理解和支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