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云
霭霭纷纷不可穷,戛笙歌处尽随龙。
来依银汉一千里,归傍巫山十二峰。
呈瑞每闻开丽色,避风仍见挂乔松。
怜君翠染双蝉鬓,镜里朝朝近玉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雾茫茫无边无际,美妙歌声响起在深处;
我在银河旁一千里外,身处巫山十二峰。
每一次展现都是惊艳的色彩,避过狂风依然挂在松树上;
翠绿的马尾垂下我的秀发,如同镜子里的美玉面容。
去完善
释义
1. 霭霭:云雾密集的样子;
2. 戛:形容声音清亮悠扬;
3. 银汉:银河;
4. 呈瑞:显现吉祥的征兆;
5. 翠染双蝉鬓:形容头发像翠绿色的蝉翼一样光泽亮丽;
6. 镜里朝朝近玉容:在镜子中天天都能看到姣好的面容。
去完善
赏析
《咏云》这首古诗中,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赞美了云朵的变幻无穷、姿态万千。首联以“霭霭纷纷”形容云的朦胧之美,又以“戛笙歌处尽随龙”展现出云的姿态优雅,如神仙般飘逸。颔联中的“银汉一千里”和“巫山十二峰”,更强调了云的高远与神秘,仿佛带来了无尽的遐想。颈联则是用“呈瑞”和“避风”两个场景,进一步展现了云的多面性。最后,在尾联中,诗人借“翠染双蝉鬓”表达了对云的欣赏,认为云如镜子一般映照出美好的容颜。整首诗富有诗意,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云》是唐代诗人姚合所创作的咏物诗。这首诗描绘了云朵的千姿百态,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其创作背景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朝中期,即公元8世纪至9世纪之间。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其次,在创作这首《咏云》时,姚合正处于他的人生关键时期。他当时担任宫廷侍卫,由于才华出众,得到了皇帝的赏识。然而,他也因为这种身份而受到了权贵的排挤。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他通过对云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唐朝中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当时的政治斗争激烈,知识分子们对现实社会提出了诸多质疑和建议。在这样的背景下,姚合的《咏云》无疑具有深刻的寓意,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综上所述,《咏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包括了作者的个人经历、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等多个方面。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姚合的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