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逃户
几世瞢农桑,凶年竟失乡。
朽关生湿菌,倾屋照斜阳。
雨水淹残臼,葵花压倒墙。
明时岂致此,应自负苍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作,庄稼收成还是不好。
烂掉的门扉上长了潮气中的蘑菇,破败的房子在夕阳下显得尤为凄清。
雨水淹没了石臼,向日葵也被风雨压倒在墙角。
在现代社会怎么可能还有这种情景?应该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啊!
去完善
释义
几世:指很长时间。瞢:本指目不明,这里借指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的状况。农桑:指农业耕作。
凶年:灾荒之年。竟:最后。
朽关:指腐烂的关门。湿菌:湿润环境中生长的蘑菇类植物。
倾屋:即将倒塌的房屋。
雨水:指连绵不断的雨水。残臼:指残破的舂米石臼。
葵花:即向日葵,这里借喻环境恶劣。压:压垮,毁坏。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岂:反问语气词,表示否定。致:导致。
负:担负,承受。苍苍:指天,古人认为上天主宰人间祸福,故有“天意难违”之说。
去完善
赏析
《题逃户》是唐代诗人薛能的一首描绘农村衰败景象的诗作。在这首诗中,薛能通过对农户的描述,展示了农村的困苦现状。
首先,诗人通过“几世瞢农桑,凶年竟失乡”两句,揭示了农民世代耕种的艰辛与无奈。在灾荒之年,农民失去家园,被迫逃亡,这是农村贫困的真实写照。
接下来,诗人通过“朽关生湿菌,倾屋照斜阳”来表现农村的破败景象。朽坏的门扉滋生出潮湿的菌类,倾斜的房屋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更加破败。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农村衰败的景象,令人心生同情。
紧接着,诗人通过“雨水淹残臼,葵花压倒墙”进一步展现农村的困苦状况。雨水淹没了破碎的石臼,葵花被沉重的压力压垮,这些都形象地反映出农村的贫瘠和农民的艰难生活。
最后,诗人发出感慨:“明时岂致此,应自负苍苍。”他质疑在这样的繁荣时期,为何仍有如此多的困苦存在,认为这是苍天对他们的一种惩罚。这既是对农民的同情,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逃户》是唐代诗人薛能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反映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薛能在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担任御史大夫,他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关注和反映民间疾苦。他在《题逃户》这首诗中,通过描绘乡村景象,表达了对于贫困农民的深切关怀。在诗歌的开头,薛能描述了逃户的家园,虽然简陋但充满生机;接着,诗人又刻画了逃户辛勤劳作的场景,展示出他们的勤劳朴实。
薛能生活的时代,唐朝社会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稳定和动荡。在这种背景下,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被迫离家逃亡,以逃避沉重的赋税和高昂的劳役。薛能的这首《题逃户》正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