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萧关
出得萧关北,儒衣不称身。陇狐来试客,沙鹘下欺人。
晓戍残烽火,晴原起猎尘。边戎莫相忌,非是霍家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走出萧关北面时,我穿儒生衣服并不合身。
狡猾的狐狸来考验客人,秃鹫趁机欺凌他人。
破晓时分烽火未熄,晴空中升起猎尘。
边疆的戎狄不要互相猜忌,我们并非出自同一家庭。
去完善
释义
1. 萧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宁夏同心县东南。
2. 儒衣:儒家士人的服饰,这里指书生服装。
3. 不称身:不适合自己。
4. 陇狐:指北方少数民族。
5. 试客:试探汉人。
6. 沙鹘:一种水鸟,又称白鹭,此处用来形容轻浮、随意的人。
7. 晓戍:拂晓时的戍楼烽火。
8. 残烽火:熄灭的烽火。
9. 晴原:晴朗的原野。
10. 猎尘:狩猎时扬起的尘土。
11. 边戎:边疆的军队或少数民族。
12. 莫相忌:不要互相猜忌。
13. 霍家亲:汉朝名将霍去病的亲属,这里借指镇守边疆的将领。
去完善
赏析
《过萧关》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穿越萧关时的所见所感。首联“出得萧关北,儒衣不称身”表现了诗人出关的情景,以及他对自己的身份和处境的认识。颔联“陇狐来试客,沙鹘下欺人”则描绘了边疆的险恶环境,暗示了诗人所处的困境。颈联“晓戍残烽火,晴原起猎尘”进一步刻画了边疆战争的紧张气氛。尾联“边戎莫相忌,非是霍家亲”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希望边疆的将士们能够相互理解,共同保卫边疆,而不是因为各自的身份而产生敌意。全诗展现了边疆战场的残酷现实,也表现出了诗人的壮志豪情和对和平的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萧关》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文学家张蠙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43年,正值南汉初立,战乱纷飞的时期。此时,张蠙正身处边塞之地,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生活。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描绘战后萧条景象的诗歌。
在当时,中原地区战乱频发,政权更迭频繁,民生疾苦。而南汉虽然地处偏远的岭南地区,但也深受战火的影响。张蠙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他关心国家兴亡,关注百姓疾苦,希望通过自己的诗篇唤醒人们的爱国情怀,为国家的和平稳定贡献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