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赞
三玄非玄,三要非要。
平地起戈矛,虚空剜孔窍。
谁知未到黄檗山,尽大地人著贼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玄并不是玄虚莫测的,三个要点也并非虚无飘渺。
在平地上引发了争论,在空虚中寻找漏洞。
没想到还没有到达黄檗山,整个大地的人都已经被贼困扰了。
去完善
释义
1. 三玄非玄:"三玄"指《周易》、《庄子》、《老子》这三部古代经典,但这里说“非玄”是指不追求虚无飘渺的哲理思考。
2. 三要非要:"三要"是禅宗里的三个重要问题,即“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如何是托生死、去今何所?”“此事始终如何修行?”这三个问题在禅宗中非常重要,但又不能过于执着于其解答。
3. 平地起戈矛:意为在无风无浪的地方引发争执与冲突。
4. 虚空剜孔窍:比喻在空旷寂静的境界中寻找精神的寄托之处。
5. 黄檗山:黄檗山是禅宗五山之一,这里意味着禅宗的发源地或核心地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临济赞》是唐代高僧释了惠赞美禅宗大师临济义玄的诗。诗中表达了禅宗教义的精髓:“三玄非玄,三要非要。”指的是禅宗追求的不是哲学上的思辨和逻辑推理,而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
接下来的两句,“平地起戈矛,虚空剜孔窍”,形象地描绘了禅宗修习过程中的激烈碰撞与空灵境界。诗人以戈矛喻指禅修中的矛盾冲突和自我突破,用“虚空剜孔窍”表现人在面对内心困惑时的豁达心境。
最后两句,“谁知未到黄檗山,尽大地人著贼了”,则揭示出临济宗所倡导的修行之道:不必等到达到黄檗山的境界(即最高成就),众生皆可破除迷障,立地成佛。此句传达了禅宗平等、普世的观念,鼓励人们尽早觉醒,回归自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临济赞》是宋代诗人释了惠的一首描绘禅宗修行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960-1279年),这是一个儒、释、道三教交融的时期,禅宗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释了惠可能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对禅宗教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专注于禅宗的修行和探讨。在这个时期,禅宗思想已经从唐朝的繁荣逐渐走向衰落,许多禅宗高僧开始寻找新的途径来振兴禅宗文化。
释了惠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北宋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然而,这一时期也存在着一定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这些因素可能对释了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更加关注个体的精神追求和对禅宗哲学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