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笑令·边草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边防草原,连绵不绝,看到兵马已经疲惫不堪;山的南北两面雪已经停住,阳光普照在千里之外的山河大地上。远方的月光如水,照耀在无尽的远方。此时,响起了一曲胡笳,那忧愁的声音传遍大地,让人无比悲伤。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边草:边境的草地。
2. 山南山北:这里指长城内外。
3. 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用于吹奏的乐器,其声音悲凉,常用来表现边塞的苍凉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边草”为主题,描绘了边疆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战争气氛。“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这句中,作者用重复的手法强调边草这一主题,并暗示战争的残酷与持久。接下来的两句“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则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冬日雪景图,既有千山万壑的壮观,又有月光照耀的辽阔。然而,这美好的景象却与前面的“边草尽来兵老”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意境变得愈发深沉。
最后三句“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再次强调了月光的主题,而“胡笳一声”则意味着战争的迫近。这里作者通过胡笳声这一细节传达出了深深的忧虑与愁绪,使整首词在壮丽景色之外,更增添了一份沉重的心情。
总之,这首词以边草、雪景和明月等元素构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同时也传达了战争带来的无奈与忧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调笑令·边草》是唐代著名诗人戴叔伦的一首词作。这首词创作于公元780年前后,正值唐朝中期。在这段时间里,唐朝的边疆局势较为紧张,频繁发生战争。
戴叔伦,字幼公,婺州金华人,年轻时家境贫寒,曾一度从军,后因文才出众而得到朝廷重用,历任刺史、尚书郎等职。他的诗风清新质朴,富有生活气息,深受人们喜爱。
在《调笑令·边草》中,戴叔伦通过对边疆边草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向往。他用“一寸柔情”来形容边草的柔弱,用“万古销魂”来表达对战争的痛恨。同时,他还提到了“戍楼箫鼓”这一古代军事建筑的名称,表现了当时边疆戍楼的肃穆气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