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刀
庖丁解牛刀,无厚入有间。
以此交世故,了不见后患。
奈何触褊心,忿气益滋蔓。
是非错相干,恶成那及谏。
智者善持己,颇觉操修辨。
此道固不远,可约可以散。
黄帝本斋心,斯民即晏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庖丁:即厨工;庖丁解牛:比喻技艺熟练,运用自如。
2. 无厚入有间:意为在厚薄不一的地方游刃有余,形容技巧纯熟。
3. 世故:社会交往的事务;交世故:指与各种人物打交道。
4. 了不见后患:完全不会有后续的麻烦。
5. 褊心:心胸狭隘;触褊心:碰到心胸狭隘的人。
6. 忿气:愤怒的情绪;滋蔓:逐渐蔓延扩大。
7. 错相干:错误的事情互相干扰。
8. 那及谏:无法阻止错误的产生。
9. 持己:自我保持;善持己:善于把握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10. 操修辨:辨别什么是应该坚持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11. 此道:这个原理或原则;固:本来,确实。
12. 可约:可以约束;可以散:可以放开。
13. 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也代指圣贤之人。
14. 本斋心:坚守清净之心。
15. 斯民:人民,百姓;晏粲:快乐而满足的状态。
去完善
赏析
《庖丁解牛刀》这首诗是米芾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探讨,主要通过对“庖丁解牛”这个典故的引用,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看法和处世之道。
首句“庖丁解牛刀,无厚入有间”,诗人以庖丁解牛的典故来形容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应对方式,就像庖丁解牛一样,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解决办法,而且不会有后遗症。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表现了诗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巧。
接下来的诗句,诗人开始反思自己。“奈何触褊心,忿气益滋蔓”,他意识到自己的性格有时候过于刚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愤怒情绪,这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了困扰。“是非错相干,恶成那及谏”,诗人认为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并不是由真正的是非对错引起的,而是因为误解和错误的信息导致的,这时候应该及时纠正,而不是任由矛盾扩大。
接着,诗人提出了一种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要像智者那样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智者善持己,颇觉操修辨”,智者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通过自我修养和修炼来解决问题,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最后,诗人指出,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理解,关键是要能够做到。“此道固不远,可约可以散”,只要人们愿意去实践,就可以掌握这个处世之道。同时,诗人也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庖丁解牛刀》是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米芾(1051-1107)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时期(1068-1085年),正值北宋中期社会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
米芾,作为当时一位知名的文人墨客,以书法和绘画著称于世。他曾任官职,但因性格狂放不羁,多次被贬谪。在创作《庖丁解牛刀》时,米芾或许正在经历人生的一次低谷,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庖丁解牛刀》诗中,米芾以庖丁解牛的寓言表达了他的哲思:通过熟练的技艺和专注的精神,事物可以被洞察、剖析并掌握其本质。这种思考可能源于米芾对个人经历、艺术成就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北宋中期士大夫阶层关注社会问题、探讨人生哲理的文化氛围。在这一时期,众多文人士大夫投身于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为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