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五月下旬雨后喜晴

标题包含
五月下旬雨后喜晴
晓来初日满林光,犹见枝头梅子黄。 一对蝉声相上下,柳丝摇曳与俱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宓(1092年-1152年),字师复,号复斋居士,福建莆田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官员,以博学多才、清廉正直著称。 陈宓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被荐举为太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早晨阳光洒满树林,还能看到树枝上的梅子金黄。 两只蝉儿鸣叫交织,柳树随风轻轻摇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晓来:拂晓时分。 2. 初日:新出的太阳。 3. 满林光:指阳光洒满树林的景象。 4. 犹见:仍然可以看到。 5. 枝头:树梢。 6. 梅子黄:形容梅子的成熟和黄色。 7. 一对:一双。 8. 蝉声:蝉的鸣叫声。 9. 相上下:相互比较。 10. 柳丝:垂柳的枝条。 11. 摇曳:轻轻地摆动。 12. 与俱长:随着柳树的生长。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五月下旬雨后喜晴”为题,展现了一幅雨后初晴、生机盎然的夏日景象。首句“晓来初日满林光”点明时间背景,初夏黎明时分,阳光透过树叶洒向大地,万物复苏,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接着,诗人用“犹见枝头梅子黄”来形容雨后的梅树,满枝头的梅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诱人,色彩鲜丽,象征着夏日的美好时光。诗中还有一句“一对蝉声相上下”,通过描绘蝉鸣的声音,暗示了此时的炎热氛围,同时也为读者展示了一种恬静的自然景观。而最后一句“柳丝摇曳与俱长”则是通过对柳树和蝉声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夏日的气息,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这种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喜悦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才情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五月下旬雨后喜晴》这首诗是南宋文人陈宓于庆元二年(1196年)创作的。当时,陈宓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担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这一年五月,当地遭遇了一场连绵的雨季,给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然而,就在五月下旬的一天,天空突然放晴,阳光洒满大地,万物复苏。诗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美好景象深深触动,遂提笔写下了这首充满喜悦的诗篇。 在这一时期,陈宓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父亲陈茂钦因受政敌陷害而辞官回乡,这使陈宓深感家庭的责任和重担。尽管身处逆境,陈宓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努力报效国家,希望以自己的学识和能力造福百姓。 当时,南宋社会正处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交相辉映的时期。北方的金朝对南宋虎视眈眈,双方战争不断,使得南宋政府不得不加强国防建设。此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崛起,城市文化日益繁荣。这些时代背景都对陈宓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生活。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