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题
猿惊鹤怨不知处,虎据龙蟠空见山。
芳草路随流水远,老僧心共白云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猿猴的惊慌和鹤鸟的哀怨不知道在哪里,只有老虎占据着龙头般的地盘,只能看到山脉。芳草沿着流水伸向远方,老和尚的心跟白云一样悠闲自在。
去完善
释义
1. 猿惊鹤怨:指猿猴和鹤群因意外的声音而受到惊吓。这里用来比喻山林间的动静变化。
2. 虎据龙蟠:意为猛虎占据地盘,蛟龙盘踞于此,形容地势险要。“蟠”字,本义是弯曲、环绕。此处引申为盘踞、据有的意思。
3. 空见山:意思是只看见山,但是看不到虎踞龙蟠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历史风云的怀念之情。
4. 芳草路随流水远:这句诗表达的是江河湖泊边的道路绵延不绝,芳草伴随着流水一直远去。其中的“流水”指的是山间溪涧或者江河的水流。
5. 老僧心共白云闲:描述了寺庙中和尚心如云一样悠闲自在,表达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杂题》,是宋代诗人杨蟠的一首诗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林景致,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作者通过运用猿、鹤、虎、龙、草、水、僧、云等元素,构造了富有象征意义的意境,展现出作者超脱尘世的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首句“猿惊鹤怨不知处”,以猿和鹤的哀鸣引起读者的注意,营造出一种神秘而静谧的氛围。这种哀鸣源于何处,无从知晓,令人产生遐想。紧接着的“虎据龙蟠空见山”一句,通过老虎踞坐和巨龙盘绕的形象,展示了山的壮丽与威严,强调了山林作为自然的中心地位。
第二联“芳草路随流水远”,描述了一条长满青草的道路随着水流向远方延伸,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时光的流逝。而“老僧心共白云闲”则刻画了一位老僧的心灵状态,表达了他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境界。他以云为伴,寄托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平静生活及自由心灵的追求。在写法上,诗人巧妙运用了多种动物与景物,赋予它们象征意义,以此传达其内心深处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题》是北宋诗人杨蟠于公元984年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歌描绘了作者一生奔波劳碌、颠沛流离的遭遇和感悟,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百姓的艰辛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创作这首诗时,杨蟠正身处贫困潦倒的境地。他曾因科举失利而心灰意冷,漂泊在外,尝尽人间冷暖。这一时期的他,经历了世事沧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真情实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此外,公元984年正值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展迅速。然而,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也逐渐凸显,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人民生活并不富裕。杨蟠以平民百姓的身份,用诗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