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经父兄
我出乱山来,兄入乱山去。
出山何必佳,匹马红尘路。
入山勿辞勤,崎岖与天邻。
天门西北去,石眼行车轮。
落尽江南柳,寒榆应知在。
去去何时归。天涯可寄衣。
霜高鸿雁还,无使信音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从重峦叠嶂走来,兄长走入那重重山脉。
离开山区有何不可呢?单人匹马独行红尘路上。
进入深山不用怕辛苦,沿途虽然崎岖,却也紧挨着天空。
天门就在西北方向,而车辆就行驶在那片岩石间。
江南的柳絮已经飘完,寒冷中的榆树还清晰可见。
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呢?遥远的天涯,能否传递衣物。
当冷风把鸿雁吹回家乡,不要让书信断绝,传递我们的思念。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孔武仲:字常父,北宋著名文人。
2. 经父兄:孔武仲的兄弟。
3. 我出乱山来:我离开了群山。
4. 兄入乱山去:哥哥进入了群山。
5. 出山何必佳:离开群山不一定非要有好的结果。
6. 匹马红尘路:独自一人在繁华的世界里行走。
7. 入山勿辞勤:进入群山不要害怕辛苦。
8. 天门西北去: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9. 石眼行车轮:形容山路狭窄,只能通过一辆车。
10. 落尽江南柳:江南的柳树都凋落了。
11. 寒榆应知在:寒冷的季节,榆树应该还在那里。
12. 去去何时归: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13. 天涯可寄衣:远方的亲人可以寄衣服给我。
14. 霜高鸿雁还:寒冷的冬天,大雁都要飞回来了。
15. 无使信音稀:不要让我们的书信往来变得稀少。
去完善
赏析
《寄经父兄》是一首表达亲情与思念的诗歌。诗人以“我出乱山来,兄入乱山去”开篇,描绘了一幅兄弟离别的画面。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表达了对兄长离开家乡的担忧,希望兄长在入山的路上不要害怕勤劳,要学会适应崎岖的环境。同时,诗人也想象了兄长在北方的天门、石眼等地的生活场景。
随后,诗人写道:“落尽江南柳,寒榆应知在。”这里的“江南柳”和“寒榆”都是诗人在描述家乡的美好景象,也是对兄长的深切思念。在最后两句“去去何时归,天涯可寄衣。霜高鸿雁还,无使信音稀”中,诗人表达了希望兄长早日回家的心愿,并叮嘱兄长在远方要注意保重身体,及时与家人保持联系。
整首诗歌充满了诗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兄长的关切之情,展现了古人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不易的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经父兄》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孔武仲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67年左右,正值南宋中期,金国南侵,战事频繁,朝廷内部党派纷争不断,国家政治、经济、民生问题频发。
孔武仲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孔文仲为北宋著名学者,受父亲影响,孔武仲自幼勤奋好学,博学多才,诗词歌赋无一不精。然而在他中年时期,由于党争和战乱的影响,孔武仲的生活和家庭受到了很大的困扰。他的兄弟也分别在战乱中失去了音信,这使得他倍感孤独和忧虑。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武仲创作了这首《寄经父兄》,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争的痛恨,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