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颂一首

标题包含
颂一首
唤似一物非他物,天上天下出还没。 道是无来常现前,道是有来寻不得。 说有说无俱妄想,长安大道平如掌。 昨夜清寒惊觉时,手爪元来会抓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道颜,字子西,号石湖居士,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1. 早年经历:释道颜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中举。后来,...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仿佛是另一种东西而非其他,它在天地之间出现和消失。 有时似乎存在却难以找到,有时又好像不存在。 谈论有或没有都是幻想,宽广的道路平坦如手掌。 昨晚寒冷的惊醒时,原来手还会痒需要挠一挠。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颂一首:即指这首诗是道家学者释道颜所写的一首赞美道的诗歌。 2. 唤似一物非他物:这句话的意思是,道似乎是某个东西但又不是其他事物。 3. 天上天下出还没:表达道无所不在,无论天上地下都展现出它的存在与影响。 4. 道是无来常现前:这句话表示道看似没有实质存在,却又始终处于人们眼前。 5. 道是有来寻不得:意味着道虽看得到却又无法用言语描述或找到其具体的形貌。 6. 说有说无俱妄想:意指谈论道的有无都是对道的误解。 7. 长安大道平如掌:这里的“长安”是指古都长安,借长安的宽广大道来比喻道的平坦畅通。 8. 昨夜清寒惊觉时:这一句是对诗人自己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在深夜感到寒冷惊醒的瞬间。 9. 手爪元来会抓痒:这句是说,手本来的功能就是抓握物体,也可理解为每个人都有自我修养的能力。
去完善
赏析
《颂一首》是释道颜的一首诗,表达了禅宗哲学中的悟道的境界。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暗示的手法,揭示了“道”的深奥和无常。 首先,诗人用“唤似一物非他物”描述了“道”的神秘性和无法捉摸的特性,似有若无。随后,诗人提到“天上天下出还没”,表明“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又超越于万物之上,难以把握。 接着,诗人用“道是无来常现前,道是有来寻不得”揭示了“道”的虚无与实在两面。一方面,“道”似乎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捕捉;另一方面,“道”看似虚无,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而后,诗人指出“说有说无俱妄想”,意味着人们执着于有或无的概念都是迷妄的表现,要领悟“道”的真谛,必须摆脱这些束缚。最后,诗人以“长安大道平如掌”和“昨夜清寒惊觉时,手爪元来会抓痒”为例,说明了生活中的平凡琐事正是领悟“道”的契机,只要用心去体验,就能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一首》是唐代诗人释道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歌颂了自然界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朝时期(618-907年),这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文人士大夫和百姓都信仰佛教。因此,诗人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赞美佛教的诗篇。 其次,我们来看诗人释道颜的人生际遇。释道颜是唐代的一位著名僧人,他精通佛理,才华横溢,受到了皇帝的礼遇。然而,他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在唐朝中期,由于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僧人们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他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释道颜选择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与诗人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在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许多文人士大夫和百姓都信仰佛教。佛教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的敬畏,这与儒家重视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种背景下,释道颜的诗歌成为了人们寻找心灵慰藉的一种方式。 总之,《颂一首》这首诗歌是在唐朝这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释道颜通过对自然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些思想反映了唐代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