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游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美好的景色中,羁旅的忧愁全都消散了,若离开这里,又能前往何处呢?
去完善
释义
烟光:指清晨雾气中的微光;沙暄:沙滩在阳光下显得温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开篇即点明主题,“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通过具体的地点唤起诗人对往昔的回忆,同时又透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惆怅。接着“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两句将情感升华,赋予自然以人格化的特质,表达了诗人对于天地万物恒久不变的感慨。下半部分则进一步描绘眼前的景致,“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细腻地刻画了自然界的和谐美好。最后“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直抒胸臆,表明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杜甫晚年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杜甫漂泊西南时期。此时诗人已过知天命之年,饱经战乱流离之苦。在成都草堂暂居期间,他常到附近的寺庙、溪桥游览散心。这首诗正是重游旧地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深切眷恋,也流露出羁旅漂泊的淡淡愁思。诗中既有对往昔游踪的追忆,也有对眼前景致的感怀,更寄托着诗人渴望安定的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