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云峰演庵主
一庵移向白云堆,桧柏参天少日栽。
颇怪发如金线样,想曾眼见铁桥来。
佛粘土壁煎茶供,客对蒲团取芋煨。
却笑老卢怀钵走,只因说出镜非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将寺庙迁移到白云缭绕的地方,古老的松柏参天耸立,它们见证了多少岁月的沧桑变迁。阳光透过那金色丝线般的树叶洒落下来,想象着当年那些由匠人用心打造而成的铁桥在岁月中渐渐失去光辉。佛像坐落在泥土墙壁之间,奉以茶香,众人在蒲团之上品尝芋头炖制的佳肴。再想想老卢怀揣着钵盂匆匆走过,只是因为说出了真实的生活并非理想化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赠:赠送,这里是写诗送给某人的意思。
2. 云峰:指位于白云之间的山峰,这里代指演庵主的住所。
3. 演庵主:一位僧人的名字。
4. 一庵:一个寺庙。
5. 白云堆:形容云雾缭绕的山峰。
6. 桧柏:一种常绿乔木,象征长寿。
7. 少日:年少的时候。
8. 栽:种植。
9. 颇怪:奇怪的是。
10. 金线样:形容头发稀少且颜色金黄。
11. 铁桥:佛教中的故事,比喻经历的苦难。
12. 佛粘土壁:指在墙壁上绘有佛像的寺庙。
13. 煎茶供:用茶水招待客人。
14. 对蒲团:坐在蒲团上。
15. 取芋煨:煮芋头吃。
16. 老卢怀钵走:指唐朝诗人卢仝,他曾游历四方,弘扬佛法。
17. 因:因为。
18. 镜非台:佛教中的一种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并非真实的存在。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云峰演庵的诗。诗中首先描绘了演庵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一庵移向白云堆,桧柏参天少日栽”,强调了演庵远离尘世、独立山中的特点。接着,诗人以“颇怪发如金线样,想曾眼见铁桥来”来形容庵主的神秘与超脱。
接下来的两联,诗人具体描述了庵中的日常生活情景:“佛粘土壁煎茶供,客对蒲团取芋煨”,表现出了庵主的简朴生活。而最后两句,则通过对比自己与庵主的身份,表达了诗人对庵主的敬意和赞赏:“却笑老卢怀钵走,只因说出镜非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云峰演庵主》是南宋诗人李昴英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44年,即南宋理宗嘉熙四年。
在这一年里,李昴英已经72岁高龄,他曾经是进士、工部侍郎、知制诰等职务,后来辞官归隐,在家乡新会县开辟了一片山水田园。此时的他,已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对世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此时正值南宋中期,国家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尖锐,北方的蒙古帝国势力逐渐南下,威胁着南宋的生存。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寻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寄托,以诗歌抒发感慨。
在这首诗中,李昴英以禅宗的理念,表达了对人生的超脱和对自然的热爱。他通过对云峰演庵主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信仰的追求,以及对平静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既有深厚的哲理思考,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展现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