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持志出先公文炳所藏芦雁
当年公子身通侯,锦衣玉食天上游。骑龙日日朝北斗,岂识万里江湖秋。但闻人说芦苇傍,枯荷翻倒风飕飕。四天墨黑雪欲落,群雁上下声咿呦。坐嗟上界足官府,十年高阁空双眸。岂无诗句强模写,晓梦不到寒江头。何人笔墨得能巧,活脱所见来神州。高堂素壁试披拂,已觉身在芦花洲。嗟嗟江海人,兀兀一叶舟。烟蓑雨笠不自好,风雪横来翻百忧。岂知公子曾未见,缣素髣髴千金酬。人生万事适意耳,过眼起灭皆浮沤。玉函置璧誇谨密,流落道路知谁收。公子好画岂云尔,要使万物供冥搜。至今好句在人口,泰华突兀黄河流。嗟我后来亦作诗,辞悭意鄙劳雕锼。愿起公子已死中,论诗观画一洗千古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昔日公子出身显贵,荣华富贵如同畅游天宫。每天骑着飞龙拜见北极星君,哪会了解那广袤江湖中的秋风凉意。只听说在水边芦苇荡旁,风吹枯荷发出飕飕声响。四周天空漆黑如夜,雪花飘飘然落下,群雁在空中上下翻飞,鸣声依依呀呀。唉,天上神仙的日子虽好,我却十年守在高阁,双目空灵。虽然也能勉强做诗描述这种场景,却终究未能领略到寒冷江头的早晨梦境。是哪位诗人写得如此生动传神,仿佛让我看到了神州大地的真实景象?在我高大的屋子里,看到这幅画作,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那片芦花飞扬的水乡。
感慨啊,那些江湖儿女,一生只是驾着一叶扁舟飘摇度日。他们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看似自在自得,实则忧虑重重。谁知公子从未见过这样的情景,却能通过丝绢画卷传达出这种意境,使得他人愿意花费重金购买收藏。人生所求不过是顺心如意罢了,一切都是浮云过眼。公子的画作就如同宝玉放置在精美盒子中,虽然已经失落民间,但总会有识货的人珍视珍藏。公子作画并非炫耀技巧,而是要穷尽世间万象,观察探索其中的奥秘。如今他留下的佳句脍炙人口,宛如泰山和华山的壮丽景色,黄河水的滚滚流淌。
作为后来者,我也尝试写诗赞美公子,但总是词穷意浅,劳心费力。我愿在这首诗中与公子交流,把他的精神带入诗词和绘画的世界,以此洗净古往今来的人们心中的忧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赵持志:指赵佶(北宋皇帝徽宗)的儿子赵构,他后来成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宋高宗。
2. 文炳:即杨文炳,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以擅长画芦雁而闻名。
3. 通侯:即诸侯,这里是指赵构作为皇子时的身份。
4. 骑龙:比喻地位尊贵,如天子一般。
5. 七天墨黑雪欲落:描述寒冷的天气,雪花即将飘落。
6. 咿呦:形容群雁飞行的声音。
7. 上界:指天界,这里是比喻京城的高官显贵。
8. 四天墨黑:描述天气阴暗,即将下雪的景象。
9. 晓梦不到寒江头:表示自己远离官场,过着清静的生活。
10. 活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画面中的景象。
11. 玉函置璧:比喻珍贵的事物被埋没。
12. 泰华突兀黄河流:赞美画作的壮丽景色。
13. 雕锼:雕琢刻画,这里是形容诗歌创作的艰辛。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画家赵佶、诗人许景衡的诗歌赏析。赵佶是宋朝的皇帝,他的绘画技巧高超,尤其擅长花鸟、山水等题材。本诗描述了赵佶的一幅画《赵持志出先公文炳所藏芦雁》,画中描绘了芦苇荡中的大雁。作者许景衡通过对比赵佶的人生经历和画作主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艺术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持志出先公文炳所藏芦雁》是宋代诗人许景衡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00年左右,即北宋末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景衡作为一位关心民生、关注国家命运的文人墨客,通过描绘“芦雁”这一自然景象,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人通过对赵持志和文炳收藏的芦雁画作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画家们技艺的高度评价,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在诗人的笔下,芦雁不再是单纯的生物,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们代表着漂泊无依、流离失所的百姓,象征着国家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这种象征性的表达手法,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