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写怀呈常所往来诸公兼寄吴兴江仲嘉八首 其六
二士出吴下,诸生有杨王。
相从寂寞滨,无乃计未良。
纵横三千字,坐可致玉堂。
词章乃穅秕,不直粟一囊。
我愧非子云,文书昧偏旁。
穷居似韩子,草树亦荒凉。
时能出佳句,慰我秋夜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两位才子离开东吴之地,众多学生中有杨王二人。
相伴同行于寂静的水滨,或许方法不太理想。
撰写三万文字,轻易就可进入朝廷。
诗词文章犹如糠秕,不值一提。
我对文学的研究不如子云(即扬雄),文笔略显粗糙。
在陋室居住如同韩愈,周围的草木显得荒凉。
时常能有佳句出现,给我这漫长的秋天夜晚带来慰藉。
去完善
释义
1. "二士出吴下":这里"二士"指两位贤人,这里是诗人用以自比;"吴下"指的是古代江苏一带,诗人以此表达他们的才华横溢。
2. "诸生有杨王":“诸生”指众多学者;"杨王"是指杨朱和王通,两位古代著名的儒学大师。
3. "相从寂寞滨":"相从"意指相互间交往;"寂寞滨"可以理解为孤独的地方。
4. "无乃计未良":这是诗人对友人的担忧,意思是是不是因为没有好的计划或策略。
5. "纵横三千字,坐可致玉堂":"纵横"在这里形容广泛而深入的学习;"玉堂"是古代皇宫中的一种建筑,这里用玉堂来比喻做官。
6. "词章乃穅秕":"穅秕"指的是谷物的壳,诗人认为这些华而不实的词章就如同稻谷的外壳一样不值一提。
7. "不直粟一囊":"粟"即谷子,"囊"袋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值得装满一个袋子的谷子。
8. "我愧非子云":"子云"是指扬雄的字,他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学者,诗人以此表示自己的才学不如他。
9. "文书昧偏旁":"文书"是指学术文章;"昧偏旁"意思是对字形和字音不是很了解。
10. "穷居似韩子":"韩子"是指唐代文学家韩愈,他曾任国子监博士,晚年在潮州任上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人把自己贫困的生活比作韩愈的经历。
11. "草树亦荒凉":"草树"指的是周围的环境;"荒凉"表达了环境的破败。
12. "时能出佳句":诗人时不时能写出好的诗句。
13. "慰我秋夜长":秋天的夜晚漫长,诗人需要朋友的陪伴和鼓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程俱的一首述志诗。诗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自信和对功名富贵的淡泊态度。通过对比自己和朋友们的才能和成就,诗人表现出一种谦逊而自豪的姿态。同时,他也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的生活状态,以表达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文学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秋夜写怀呈常所往来诸公兼寄吴兴江仲嘉八首 其六》,是宋代诗人程俱在中秋夜抒发的感慨。
程俱生活在北宋晚期,此时国家政治日益腐败,边境战事不断,百姓生活困苦。他曾在朝为官,因正直敢言而受到排挤,被贬出京。这样的经历使他深感时局的动荡和个人的无奈。
在中秋这个团圆的节日里,诗人独自面对寂静的秋夜,心中涌起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挂念。他将对世事的忧虑、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故友的怀念融入这首诗歌中,表达出深沉的情感。
同时,诗中还提到吴兴江仲嘉,他是诗人的朋友,也是一位文人。在这个时期,士人们往往通过诗文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命运的关切。诗人希望通过这首诗,向朋友们传达他的感受,同时也寄托了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