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云
几爱山中云,杳霭起无迹。
晴风吹绿树,天节日已尺。
悠扬几片飞,出岫度绝壁。
敛作苍狗形,舒为鲲鹏翼。
朝抹峨嵋青,暮蘸沧海碧。
江南与江北,荡荡恣所适。
何如云中仙,避嚣隠幽寂。
采药云下林,砺剑云上石。
乘云骑茅龙,倚云吹铁笛。
我欲往从之,飘然不可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热爱山中的云朵,它们在无影中升起,没有痕迹。
晴朗的风吹过绿树,天空逐渐明亮起来。
悠扬的几片云朵在天空中飘荡,穿越山峰和险峻的悬崖。
聚集时像黑色的狗,舒展时如鲲鹏的翅膀。
早晨涂抹着峨眉山的青色,傍晚染红了沧海的碧色。
在江南与江北之间,广阔的原野任其自由驰骋。
哪里比得上云中的仙人,远离喧嚣,隐藏于幽静之处。
在白云下的树林里采集草药,在白云上的岩石上磨砺宝剑。
骑着云雾的龙,倚靠着云雾吹奏铁笛。
我想要跟随他们,但是飘渺的身影难以捉摸。
去完善
释义
1. 几爱:几乎喜爱
2. 山中云:山中的云雾
3. 杳霭:形容云烟深邃的样子
4. 起无迹:开始的时候没有踪迹可寻
5. 晴风:晴朗的风
6. 日已尺:太阳已经升高了一尺(表示时间已过正午)
7. 悠扬:这里指云彩在空中飘荡
8. 几片飞:形容云朵飘逸
9. 出岫度绝壁:走出山峰,经过险峻的悬崖峭壁
10. 苍狗形:形容云朵变化成苍狗的形状
11. 舒为鲲鹏翼:舒展翅膀如同大鲲和大鹏一样
12. 抹峨嵋青:将峨眉山的青色涂抹开来
13. 蘸沧海碧:把沧海的碧波渲染出来
14. 江南与江北:长江南岸和北岸
15. 荡荡:广阔无边的样子
16. 恣所适:自由自在地到处游玩
17. 何如:如何
18. 云中仙:在云间的仙人
19. 避嚣:避开喧嚣纷扰
20. 隐幽寂:隐藏在寂静幽深的地方
21. 采药云下林:在云雾下的树林中采集药材
22. 砺剑云上石:在云端的石头上磨砺宝剑
23. 骑茅龙:骑着茅草做的龙
24. 吹铁笛:吹奏铁质的笛子
25. 我欲往从之:我想要跟随他们去
26. 飘然不可测:飘渺不定难以捉摸
去完善
赏析
《望云》是南宋诗人陈普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对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几爱山中云,杳霭起无迹”,诗人表达了对山中云的浓厚兴趣,以及云雾缭绕的神秘景象。这里的“杳霭”意为深远莫测,表现出山中美景的朦胧美感。
颔联“晴风吹绿树,天节日已尺”,描述了晴天中风吹过绿树的情景,阳光穿透绿叶洒向大地,时光流逝,一切显得宁静而美好。
颈联“悠扬几片飞,出岫度绝壁”,诗人以悠扬的云彩飞舞为例,展现出自然界云彩流动的优美姿态,突出了云彩在高山峻岭间飘逸的画面。
接下来两联“敛作苍狗形,舒为鲲鹏翼。朝抹峨嵋青,暮蘸沧海碧。江南与江北,荡荡恣所适”,诗人通过描绘云彩变化无穷的形象,如苍狗、鲲鹏等,表达出大自然的神奇和广阔。同时,诗人将视野扩展到江南江北的大地,展现了云彩随意飘荡的美景。
尾联“何如云中仙,避嚣隠幽寂。采药云下林,砺剑云上石。乘云骑茅龙,倚云吹铁笛。我欲往从之,飘然不可测”,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云游仙境的向往,以及在仙境中过上宁静生活的渴望。同时也传达了隐士们逍遥自在的生活画面,如采药、砺剑、乘云骑龙、吹铁笛等。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希望自己能融入这种生活,但由于云彩飘渺不定,使得这种理想变得难以捉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云》是南宋诗人陈普的一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感叹世事无常的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后期(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北方的金国和西方的蒙古对南宋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而国内的农民起义和宫廷政变也使得国家局势更加紧张。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陈普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在个人生活方面,陈普在这段时间里,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曾经担任过官职,但由于对时政的不满而辞官回乡。他在故乡创办了书院,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才干的学生。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家庭也曾遭受战乱之苦,这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综上所述,《望云》这首诗是在南宋后期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诗人在感叹世事无常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