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望江南·三月暮

标题包含
望江南·三月暮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 恹恹醉,长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无处觅残红。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约生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卒于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前后。 吴文英出身贫寒,年轻时曾从事过幕僚、县...查看更多
竹羲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快要过去了,花儿纷纷凋落,但感情却更加浓厚。人去之后,秋千独自挂在月光下,马儿在柳树下疲惫地喘着气。河岸边的画船空空如也。 醉意浓浓,整日里都在这个小小的窗帘下度过。归来的燕子栖息在晚上点的银烛之外,黄莺的声音回荡在绿色的树荫中。然而,已经没有地方去寻找那些残留的花朵了。
竹羲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三月暮:农历三月的末尾,指春天的晚些时候。 2. 花落更情浓:指花谢之时,人们对于春天的留恋之情更为浓郁。 3. 人去秋千闲挂月:形容人离去后,秋千仍在那里,只有月亮陪伴。 4. 马停杨柳倦嘶风:马儿停在杨柳树下,疲惫得不再嘶鸣。 5. 堤畔画船空:堤岸边的画船空空如也,无人乘坐。 6. 恹恹醉:形容醉酒的样子。 7. 长日小帘栊:漫长的白昼,帘栊低垂。 8. 宿燕夜归银烛外:夜晚归巢的燕子出现在银烛之外的地方。 9. 啼莺声在绿阴中:黄莺的啼叫声回荡在绿树丛中。 10. 无处觅残红:找不到已经凋谢的花朵。
竹羲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暮春三月的美景与心境。首句“三月暮,花落更情浓”点明季节和时间,春天的气息已经渐渐淡去,而花朵的凋零却更显出情感的高涨。接下来的句子“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写出行人和骑马者的身影消失在暮色之中,只剩下秋千和垂柳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寂寥。此情此景正如“堤畔画船空”一句所描述的,江边船只空空如也,一片宁静的氛围。 紧接着,词人描述了自己的状态:“恹恹醉,长日小帘栊”,白天都懒洋洋地在小屋里度过,显示出消沉颓废的心情。而后两句“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则借夜晚归巢的燕子、绿叶丛中的黄莺来反衬词人孤独的心境。最后,以“无处觅残红”收尾,象征着美好时光的逝去以及心情的无奈与悲伤。 整首词画面生动,情感丰富,既展现了春天大自然的美丽,又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堪称一幅充满诗意的暮春图。
竹羲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江南·三月暮》是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的作品。这首词创作于宋理宗淳祐末年(公元1249年)至宝祐年间(公元1253年-1258年),此时正值南宋后期,国势衰微,金兵南侵,战乱频仍。 在这个时期,吴文英的生活也颇不如意。他一生并未担任过重要的官职,生活漂泊不定,饱尝世间艰辛。但他热爱文学,尤以词艺见长,创作了许多佳作。《望江南·三月暮》便是他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词人们多借词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吴文英在《望江南·三月暮》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暮色中的江南风光,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同时也暗示了世道艰难、人生无常的感慨。此外,他还在词中隐喻了国事颓败,民众疾苦,反映出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总的来说,《望江南·三月暮》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国家动荡不安、个人生活波折的年代,词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婉约的笔调抒发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人生的感伤,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关切。
竹羲秋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