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陈厚之巳亥岁赴阙发洪井道中寄
根尘积习亘须弥,好事从来总未知。
蒲柳已惊秋向晚,膏肓长恐病难医。
静扃玉户应无漏,密注金轮会有期。
感激至言慙复喜,会当铭镂绝邪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内心和外部环境所积累的种种习惯如同须弥山一样巨大,美好事物总是难以知晓。柔弱的生命已经感受到秋天的来临,深层的病痛恐怕难以治愈。静静地关闭门窗应能防止外来的侵蚀,仔细地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总会有回报的时候。听到如此深刻的见解,我感到惭愧的同时又充满了喜悦,应当把这些教诲铭记在心,以断绝邪念。
去完善
释义
1. 寄陈厚之:指作者在给朋友陈厚之的书信中表达了这一观点。
2. 己亥岁:指的是作者写作此诗的时间。
3. 赴阙:朝见皇帝。
4. 洪井:地理位置不详,可能是作者经过的一个地方。
5. 根尘积习:指生活中各种烦恼与纷扰的积累。
6. 亘须弥:持续不断,如同须弥山一样坚固。
7. 好事:这里指有益于身心的事情。
8. 蒲柳:植物名,比喻年老体弱的人。
9. 膏肓:形容病入膏肓,难以治愈。
10. 静扃玉户:意指过着平静的生活。
11. 无漏:佛教术语,指没有烦恼、忧愁的状态。
12. 密注金轮:意为精心修行,等待成佛之日。
13. 感激至言:对他人真诚的劝告表示由衷的感谢。
14. 铭镂:铭记在心。
15. 绝邪思:消除邪恶的念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廖刚对自己修身治学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好友陈厚之的深切关心。首联“根尘积习亘须弥,好事从来总未知”以佛教教义为引,强调修行的重要性以及保持谦虚的态度。颔联“蒲柳已惊秋向晚,膏肓长恐病难医”用比喻手法描绘自己内心的担忧,担心自己的修养仍不足够。颈联“静扃玉户应无漏,密注金轮会有期”表示诗人相信通过不断努力,终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尾联“感激至言慙复喜,会当铭镂绝邪思”则是表达作者对朋友鼓励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对自己修行的坚定信心。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廖刚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名为《寄陈厚之巳亥岁赴阙发洪井道中寄》,创作于南宋时期,为公元1149年。这一时期,国家时局动荡,民生疾苦。作为南宋大臣的廖刚,亲眼目睹了这些社会现实,心中感慨万分。
诗人廖刚在南宋初期担任职务,忧国忧民之心炽热。他深知社会矛盾重重,百姓疾苦多端,为国家忧虑的心情无法释怀。在这首诗歌里,通过讲述友人陈厚之奔赴宫阙(皇帝所在地)的经历,反映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担忧和对友人的关爱之情。
此外,诗人描绘的“发洪井道”景色,则是他在路途中的所见所闻。虽然画面显得清新亮丽,但却饱含深刻的寓意:犹如当年的范蠡隐居山林一般,希望贤能之士能远离纷扰,归隐田园,求得身心安宁。
总的来说,这首诗背后是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民生苦难的忧心,也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