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题
蔽日揺风碧玉林,行人端为驻清阴。
可怜寂寞垂亭畔,争得轩窗伴啸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阳光透过绿叶婆娑的树林,行人停下脚步在树荫下休息。可怜的是孤独的凉亭边,谁能陪伴在轩窗旁一起欣赏这美景并放声长啸呢?
去完善
释义
1. 又题:题目的意思是这首诗是对之前写过的内容的再次描绘或补充说明。
2. 廖刚:南宋诗人。
3. 蔽日揺风碧玉林:形容树木繁茂,绿叶遮天,树荫下微风轻拂的环境。
4. 行人:指路上遇到的人。
5. 端为:特地,专门。
6. 驻清阴:在树荫下休息。
7. 可怜:令人同情,这里是表示同情的心态。
8. 寂寞:孤单,冷清。
9. 垂亭畔:池塘边上的亭子。
10. 争得:怎能得到。
11. 轩窗:窗户,这里代指房间。
12. 啸吟: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又题》廖刚这首古诗描绘了一片绿意盎然、凉爽宜人的环境,诗人借景抒发了自己的孤独与渴望与人交往的心情。诗的前两句“蔽日摇风碧玉林,行人端为驻清阴”描述了树木繁茂、阳光透射下来的景象,行人在这里驻足乘凉。接着诗人以“可怜寂寞垂亭畔,争得轩窗伴啸吟”传达出自己在亭子边倍感孤独的心情,多么希望能有人在窗前陪伴他一起抒发内心的情感。整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读来令人心生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又题》是南宋诗人廖刚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公元1127年,即宋徽宗宣和元年,金国攻破汴京,北宋灭亡之后。此时正处于南宋初年,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期,廖刚的个人命运也颇有些起伏。他曾担任过太府少卿、尚书左丞等要职,后因直言敢谏被贬至钦州。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忧国忧民,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当时,由于金国的入侵,南宋朝廷被迫南迁临安(今杭州)。虽然朝廷努力恢复经济,但由于种种原因,民生依然困苦,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廖刚写下了这首《又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